第12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但不知有多少人馬?”
三寶奴答:“河東國相(即宗翰)二十萬,皇子郎君這邊三十萬。如今講和,我軍便遣人通知河東軍,此事朝廷不要遲疑,早早便了。這裡許多軍,久住必壞了你家人民田禾。”
鄭望之說:“昨日得聖上的意思,若說及犒軍,可許諾銀三五百萬兩,即使此數亦不易出也。”
三寶奴嗯哼一聲,說:“金人離家有六七千裡,動輒一二年,須是每人得兩鋌銀、一鋌金方可!”
鄭望之嘆道:“太師開得這樣大口,又要以河為界,好難商量!”
李梲一直在旁,一言未發。回到住處,想想大金的苛刻條件,嚇得面如土色。這一夜,他都沒睡好。
第二天一早,有一位叫韓宣徽的大金官員來看望,作了個揖,說道:“皇子郎君遣人去打城也。”
鄭望之吃驚道:“既是講和,何言打城?”
韓宣徽笑道:“且要耀兵。”
之後,宗望才約見宋使,對宋使笑說:“打城人適才已返回矣。”又云:“講和事,我派人去朝廷理會。”
於是給了蕭三寶奴、耶律忠、王汭一封國書和一件不封口的公文,並玉帶、玉篦刀、名馬各一為禮,叫三人與李梲、鄭望之一同入汴京城。那個不封口的檔案,就是索要的金銀、綢緞、牛馬數目。
當晚一更之後,一行人來到福寧殿門,李梲、鄭望之入殿具奏。欽宗看了所進的大金國書,才知道大金開出的條件:除了金銀牛馬外,還要割讓三鎮(太原、河間、中山),以親王一名為人質,等金軍回軍之日送到黃河邊,並要宰相一名同往,參與交割地界。交割完畢,宰相可回。
欽宗看了,沒言語,叫兩位使者跟大臣們說仔細。
聽罷彙報後,以李邦彥為首的一幫宰執大為震恐,連夜討論,最後拿出了意見:割地及親王為質的條件,全部答應。財物方面,擬在金人所提條件的基礎上減半,拿出金八十萬兩、銀二百萬兩、緞二百萬匹;牛羊則按大金的要求給,即牛馬五百頭、羊一千口。據記載,這個方案,主要是出自李邦彥的主意。
十一日在崇政殿上朝,欽宗聽了宰執們的意見,“默然無所主”。
如果採納了這個意見,初八、初九兩日將士們捨命得來的戰果,就將一風吹掉。大宋將再次淪入恥辱的深淵!
這個賣國的方案,激怒了李綱。
他引用欽宗昨天贊同的“先定,然後能應安危之機”的看法,據理力爭。他說:尊稱金國國主為“伯父”以及歸還金國叛臣這兩條,倒也罷了,可以如其所欲,因為這兩條實際上對大宋無害。但是犒師的金幣,他們索要得太多,雖竭天下之財力不足以充其數,我看酌量給他們一些就行了。
大有問題的是割地條件。太原、河間、中山,是國家遮蔽,雖號稱“三鎮”,其實包括了十餘個郡的領土,北部險阻都在這些地方,割之,又何以立國?此外,三鎮還是三祖陵寢所在,子孫奈何將此地送人?
至於派遣人質的問題,即使宰相當往,親王也不應當去,事關尊嚴,決不能答應。
李綱建議:莫如選擇幹練使臣,與之往返商議,給大金方面講明白所以可、所以不可的道理。另外再告訴他們:金幣之數,要用一些時間讓有司核查數目,陸續呈報。以這些理由,滯留金軍數日,待我大兵四集,金軍以孤軍深入重地,勢不能久留,雖所得不滿意,必求速歸。然後朝廷與之盟約,再派重兵把他們禮送出境,彼輩自然就不敢輕視中國,其和可久也。 。 想看書來
大宋使者丟盡了大國顏面(7)
這些看法,充分考慮到了大宋的長治久安,很有見地。特別是利用談判滯留金軍,以待勤王大軍前來向他們施壓的主張,可謂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