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劉邦:請問仙師,太子登基之後(第3/6頁)
章節報錯
件事。
一,平叛。
二,換太子。
從漢五年到漢十二年,劉邦出外平叛的時間比他待在長安的時間還長。
漢高帝平燕王臧荼之戰、漢高帝平利幾之戰、漢高帝平韓王信之戰、漢高帝平陳豨之戰、漢高帝平淮南王英布之戰、漢高帝平燕王盧綰之戰。
這八年時間,平叛這件事基本上沒消停過,每一戰劉邦都是御駕親征,都成家常便飯了。
試問華夏五千年,哪家的開國皇帝六十多歲還在外面御駕親征?!
至於換太子這件事。
劉邦想廢掉嫡長子劉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的想法也不是一兩天了,這件事在諸多史書上,給出的解釋都是劉邦寵幸戚夫人,因為被戚夫人吹多了枕邊風,所以要將戚夫人的兒子立為太子。
但這個解釋其實不大可靠,如果只是因為枕邊風而就要換太子,那劉邦就不是劉邦了。
劉邦是何等人物,以微末之身崛起,一路摸滾打爬混上來的。
這種人,素來是利弊分明,將一件事情之利害看得極其透徹,豈會要美人不要江山,豈會因為一個女人而擅動國本之念。
之所以動換太子之念,核心還是在於朝中呂后之勢漸大。
劉邦擔心自己駕崩之後,朝政皆落入呂家之手。
這一點,從劉邦死前一個月,強撐著羸弱之軀,特意將呂后及其朝中重臣宿將聚集在一處,當眾殺白馬與群臣立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誓言,便是可以看出劉邦心中之憂。
而歷史也的確印證了劉邦的這一份擔憂,隨著劉邦一駕崩,呂后便是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劉盈這個成年皇帝不過就是呂雉掌心傀儡罷了,手中皇權完全被架空。
在劉盈駕崩之後,呂姓外戚不僅手握相權兵權,更是被大肆封王建國,隱有取劉姓天下而代之的架勢,漢家江山危矣。
不過,劉邦死前也早已經留下後手,那就是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將其長子劉肥封於天下最為富庶之齊地,又令曹參這位軍中威望極高的宿將輔佐。
捎帶提一句,劉肥的母親姓曹,至於劉肥和曹參之間究竟有著什麼關係,無人得知。
不負責任的稍加猜測,劉肥很可能是曹參外甥。
一旦呂氏在京師作亂,天下將會出現這麼一個情況。
劉邦長子,帶甲百萬,曹參統軍,戡定呂亂。
而實際上,一切也確實如劉邦後手預料一般,諸呂之亂之所以能夠被平定,主要就是來自於劉肥的兒子,也就是第二代齊王劉襄。
天下諸王之中,齊王劉襄是第一個率先扛起反呂大旗,並且在連續攻下兩個呂姓諸侯國之後,以數十萬大軍陳於齊地邊境,兵壓長安,給京城中的呂氏諸族帶去了極大壓力,以至於這些姓呂的昏招百出。
其弟朱虛侯劉章更是在長安大放異彩,親手宰了執掌禁軍的呂后侄子呂產,給劉襄拼命長臉。
待諸呂之亂平定後,若非是京師群臣忌憚劉襄之能,原本身為長孫、名分最正的劉襄可能就成了大漢第三代漢帝,可能往後就沒漢文帝什麼事了。
只能說,劉襄作為漢家子孫,在漢家江山危難之際率先站了出來,無愧於先祖。
但是在這一場廟堂之上的權力遊戲中,屬於典型的當牛做馬,分文不取,著實是輸得太慘了,甚至劉襄之所以英年早逝,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件事鬱悶得了心病而亡。
畢竟不論是從身份地位還是戡亂功勞,劉襄都是宗室之首,理應繼位為帝,而不是便宜了什麼都沒做,只因為看起來老實而被選中的代王。
季伯鷹望著祭壇前的劉邦,將這些漢初發生的大事,大致從腦海中過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