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知道。”在杜士儀聞聽此言後犀利的目光注視下,崔儉玄絲毫沒有任何愧疚的覺悟,理直氣壯地說,“你接下來肯定得忙得不可開交,我不早點找你敲定怎麼行?阿朋和蕙孃的婚事是十三娘和嫂子定的,我很看好,不過我可不像姜度,男子漢大丈夫,搶女婿搶兒媳算怎麼回事!我今天來,是來跑官的!”
把跑官這種事說得如此理直氣壯,杜士儀登時又好氣又好笑:“你好歹如今也是祠部郎中,用得著這幅猴急的樣子?”
“祠部郎中這種清閒的官,誰願意當誰當,反正我是半點興趣都沒有!”崔儉玄挑了挑眉,這才終於流露出了和早年的我行我素大大咧咧截然不同的一面,“天下那麼多州郡,從前的刺史,也就是現在的太守回京,能夠在尚書省六部謀一個郎官,便可稱得上是美職,至於御史臺御史中丞則是想都不用想了,連楊慎矜至今都還沒登上那一步。我這個祠部郎中還是阿兄費了老大的勁才弄到手的,可你想一想,再往上也就是什麼太常寺太僕寺少卿之類的閒職,這麼晃盪下去,我和那些一開始就在兩京的貴介子弟有什麼兩樣?”
杜士儀很清楚,崔儉玄和姜度竇鍔這些或承爵,或尚主的貴介一直都截然不同,不會揣著明白裝糊塗,也不會樂得悠閒,只以鬥雞遛狗音律女人為愛好,從骨子裡來說,崔儉玄也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所以,在盯著這傢伙看了好一陣子之後,他最終輕聲說道:“吐蕃如今圖謀蜀中日緊,你願不願意入蜀?”
崔儉玄今天這麼早過來,說是跑官,心中卻很清楚,別看杜士儀在麾下聚攏了不少文武精英,可也沒少把人往外頭放,否則真要把人才都集中在朔方那一畝三分地,朝中的流言蜚語就能把人淹死。所以,他即便心中很希望郎舅繼續共事,也只能打消這一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當杜士儀說出讓他去巴蜀之後,他立刻摩挲著下巴沉吟了起來,很快,他就抬起頭來。
“你不會是早有預謀的吧?我可記得,鮮于仲通之前在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麾下任採訪支使,上次被派到長安城來走了一圈後,一回去便被闢署為節度判官,他可是當初跟了你很久,看上去因為在朝中失意而轉投章仇兼瓊麾下,可你敢說那就不是你的人?”
面對崔儉玄的質疑,杜士儀只是微微一笑,沒有正面回答。可這樣的反應已經足夠了,崔儉玄當即霍然起身道:“那就這麼定了,可蜀中這麼大,我們家當初那點面子可不好使,更何況因為你的關係,我可被人盯上了。反正你說去哪就去哪,只要能離開長安,我就是去窮山惡水窩著也甘心!”
兩人從相識相交至今,已經快三十年了,而且還是郎舅至親,一晃當年在嵩山求學的少年已經為人父母,甚至連兒女也已經嫁的嫁,娶的娶,可少年意氣時的交情卻一點都沒減退。正事過後,兩人閒聊了幾句之後,杜士儀方才意識到自己還衣衫不整,立刻沒好氣地把崔儉玄先轟了走,等到梳洗更衣過後方才來到了書齋,卻只見他那位妹夫已經反客為主地在書架上翻翻找找,比他還熟門熟路。
“崔十一,你還真不客氣!”
“你家不就是我家?”崔儉玄回頭微微一笑,隨手把兩卷書往懷裡一揣,“你這官越當越大,又把嫂子留在京城,在朔方又是勞苦功高,陛下自然有什麼好東西都想著賞賜給你。這些書橫豎你現在也未必有時間去翻,我帶回去給我家阿朋好好看看。他可比我這個當父親的強,讀書天分很不錯,咱們崔家人都指望他能進士及第,給家裡添點喜氣。”
崔儉玄的母親,趙國太夫人李氏如今還在世。儘管她多年身體不好,可歷經婆婆、丈夫、大伯先後去世,她卻磕磕絆絆又活了二十年,人人都道她是福氣,可這兩年來也越發身體虛弱了。想到這個,杜士儀原本想勸崔儉玄不若留在長安侍母,以免留下終身遺憾,誰知道崔儉玄竟是苦笑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