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來的同時,新的一輪軍事防務調整也在悄然進行。龜茲與焉耆採取的是重點駐兵的配備,三鎮的兵力、物力都逐步地向高昌地區集中。至於行政方面則由鄭渭統一進行管理。
一個冬天過去,伊州依然是伊州,除了城頭換了一杆旗之外並沒有什麼不同,而東方三鎮尤其是高昌變得不一樣了,那是一種乾淨了的感覺,內亂之中雖然產生了不小的破壞,就地區整體而言損失不小,但內亂之後,張邁手裡真正能夠控制的人力物力卻多了數倍。原本控制著這個地區經濟與政治命脈的回紇貴族與僧侶集團遭遇到了巨大的打擊,前者所受打擊是毀滅性的,而後者則保留了一定的實力並轉向與安西軍乖乖合作。而這次變亂的得益者那些分到農田與牧場的貧民卻成了安西唐軍的堅定擁護者。
也是在這個春天裡,安西大都護府產生了第一個鎮守使寧遠鎮守使郭洛。眼下張邁以及一大班的文武官員都在高昌,高昌離寧遠長達數千裡,靠著這個移動中樞的直接指令來運轉寧遠的軍務政務已經變得極不可能,就算勉強要做到也會付出高昂的行政成本並導致行政效率的低下,因此張邁決定增加郭洛的權力,將託雲關以西的軍政大權都交付給他,同時疏勒、莎車兩個地區每年對外輸出的軍事物資也將分出四成直接輸往寧遠供郭洛經營西線之用。
又到了春小麥種植的日子,農田的收成至少還要半年,羊羔們要長大同樣需要時間,但從西方結隊而來的駱駝商隊卻已經在向各處關卡繳納稅金,從葛羅嶺山口的託雲關,到俱毗羅,到鐵門關,到赤亭關,一條嶄新的絲路逐漸形成。
然而商人們卻希望這條新的絲路能夠向東擴充套件得更遠些,因為他們發現出赤亭關以後,路況以及經商環境就變得完全不同。
雖然在盟約上歸義軍已經與安西軍達成協議,雖然歸義軍也向安西軍學習,只在出入境的關口徵收關稅,但那畢竟只是紙上寫的東西,歸義軍治下的行政管理體系比新興的安西軍來其效率要差得多,曹家雖然統治著沙、瓜、伊三州,但很多地方根本就是各自為政,以統合、妥協起家的曹議金,可沒法像張邁那樣保證各地方勢力不以各種名義對商人進行盤剝。
同時,安西治下的法制體系比之唐朝的法制體系已有所改善,而歸義軍治下的法制體系卻遠較盛唐時期中原腹地的法制體系來得破敗,與近在咫尺的安西諸鎮比起來已經是遠遠不及,百姓生活的貧富暫時還顯現不出差距來,但去過高昌的沙州百姓,卻都會對那裡那種更為公平、公正且欣欣向榮的生活環境充滿豔羨。
第四十四章 又得千金
于闐的大軍駐紮於蒲昌海,蒲昌海邊有一座樓蘭古城,樓蘭古城在漢朝曾經是人口超過十萬的城市在那個時代,十萬人口已經是世界級的大都市了,所以這座城市規模很大,但在內陸河改道以後,隨著蒲昌海的枯竭樓蘭國也走向了滅亡,古城的外圍已經被風沙吹蝕得只剩下斷壁頹垣,昔日城池的主人不知因為什麼緣故都已經死光了、走光了,但城池的主體卻還保留得很好這是臨近沙漠地區常有的歷史現象。
西域的城池和中原不同,中原由於石料的相對缺乏而不得不發展出更容易被毀滅的土木結構建築,而西域的環境允許許多古代王朝都用石頭來做建築,這也是羅馬、埃及能留下上古宏偉建築而中國不能的原因。樓蘭古城的城牆是用粘土和紅柳條相間夯築,雖歷經千年仍十分的結實,古城的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一百丈,城內有土坯佛塔以及一些大型房屋,也有一些矮小的民居,馬繼榮找到這個差點被風沙淹沒了的古城之後驚訝地發現其城內建築居然基本完整,大軍開進去以後就能住下,甚至都不用搭帳篷。
這裡本來只是于闐大軍的暫住之地,按太子李從德的想法是想去敦煌依附他的外公,結果沙州那邊還沒回音,楊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