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員去一個地方表演,意外生病了,他可以去找當地的師大爺師叔幫忙,大家就會給他“搭個桌”,義演一場,把所有收入都給這個落難的師侄。
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就相對簡單。比如說侯耀文就是馬季相聲班的主講老師,他教一幫孩子說相聲。他說:“老師教學生,就是講一個大概,一些宏觀的、共性的東西,什麼是相聲,相聲該怎麼說,怎麼站位,手怎麼擱,這些基礎性的、規範性的、比較啟蒙的東西。我的班裡最多有二十多個學生,年齡大小不一,我也不可能一一指點。”
【跳門】
“跳門”也叫“倒門”。歷史上有,但是不普遍。比如師勝傑,開始拜在朱相臣門下,朱相臣去世後又拜侯寶林為師。行裡沒有說允許,也沒有說不行。有人覺得這是犯“忌諱”的事情,有點背叛的意思。中國社會講個人際關係,我能耐不夠,腕兒不夠,教不了你了,你跟別人去學了,師父肯定有想法。所以圈裡有個約定俗成的看法,就是跳門的事情最好不要發生。其實徒弟有了本事不必再拜師,一樣可以去向別人學習,你有名了,師父也會以你為榮。
現身說法
“拜師”對相聲演員來說是頭等大事,一個相聲演員沒有師父就等於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到了21世紀的今天,“拜師”的傳統在相聲行當裡仍然存續不絕,即使剛開始不拜,等時機成熟也“擇師而從”。“拜師”是相聲藝術薪火相傳的一種手段呢?還是對從業者一種身份的認同和專業資格的認定呢?現在拜師和從前有何不同呢?著名相聲藝術家蘇文茂和田立禾回顧了他們的“拜師之路”,揭開相聲界的“拜師”的內幕。
侯耀文
相聲的入門沒有特殊的要求,相聲是一個多方面的人才要求,要看先天的條件和後天的努力,所以,很多人喜歡相聲,但是卻不適合學相聲。
從學東西的角度來說,“跳門”無可非議,並且出現這種情況也很正常,一是過去學相聲的,雖然正式拜了師,但是因為師父故去而跳門,二是一直和一個老師學習說相聲,但是沒有正式拜師,後來改拜其他的人。但是在相聲界,一個相聲演員可以有幾個老師來教導,拜師卻只能是一個,師父和老師是不同的,師父要有拜師的儀式。
當初收郭德綱為徒弟時,是他託人來找我,說對我的藝術比較尊崇,想拜我為師;我們都是比較看重人才的,全國13億人口,相聲隊伍只有四五百人,需要壯大,也因此,我們確立了師徒關係。並遵從引師、保師和代師的規矩。
蘇文茂
(蘇文茂是天津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被稱為是文哏相聲的代表人物,他的師父是藝名“小蘑菇”的常寶,蘇先生拜常寶為師,既不是同行推薦,也不是朋友介紹,而是自己“找的”,用蘇先生的話說,他拜師在相聲行裡是“唯一一例”。)
我是北京朝陽區樓梓莊人,我的父親是鑲藍旗世襲,我10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因為父親去世,我只上了兩年私塾就輟學了。在我12歲的時候,被同村裡的一個姓沈的人帶到天津,在一家名叫“久春堂”的藥店做徒工,當時常先生經常在電臺裡說相聲,我一聽就上了癮,成了常先生的追星族。在1942年年底,我就天天到電臺等常先生,希望能夠見到常先生,也希望能夠跟他學說相聲,在等了兩個多月以後,常先生終於注意到了我,要我到慶雲戲院找他聽相聲,另外乾點雜活。藥店老闆反對我去聽相聲,不讓我去,這時我跟常先生說,請您收我為徒吧,只要管我吃住就行,我什麼活兒都能幹,但因為常先生還很年輕,只比我大七歲,原本他不準備這麼早收徒的,但他被我的誠意感動了,再加上慶雲戲院演員們的勸說,常先生就同意收下了我。
相聲門裡,師徒如父子(2)
在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