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好,李淵和李世民兒子都不少,大唐的親王一抓一大把。遇到一個便得下車馬委實費事。平素還好,遇到雨雪天,豈非是自找苦吃?

李世民眉頭皺起,不悅道:“人之壽數難料,萬一太子不幸早亡,誰能知道哪個皇子他日會成為儲君,為卿等君主?而今怎麼能輕視他們?”

李泰聽到這番話,心中不由波瀾起伏!

可見父皇堅持,不想不讓步,如此也好,親王在禮節便不比太子差多少。至於朝臣們的怨懟,往後自己低調謙虛些就是,儘量免除重臣行禮,似乎還能落下謙和平易的美名。

還有父皇提起,萬一太子早亡……

是啊!上個月太子遇刺,不就險些喪命嘛,能不能坐上龍椅,還得看命數,看運氣。如果太子運道不好,倒臺或是早早喪命,那麼……

李泰心中剛泛起一絲念頭,王珪便躬身正色道:“陛下,自周以來,帝位爵位皆是父死子繼,長幼有序,而非兄終弟及;此舉是為杜絕皇子覬覦儲位,堵塞禍亂之根源,保障江山穩固,為政君王當深以為戒。

之前太子殿下雖然遇刺,卻僅是受傷,身體康健無虞,且太子妃有孕,東宮即將有子嗣。依禮制,國祚傳承有序,還請陛下慎言!”

……(未完待續。。)

第一一四章 氏族志

王珪是禮部尚書,這等關乎禮制的大事,他最有發言權。

而且他的諫言合情合理,有理有據,李世民頓時無言以對。

略微思量,確實有些問題,儲君之位乃是國本,關乎江山社稷穩定。

哪怕只是假設,也得慎言,否則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畢竟這世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事情多了去。

魏王李泰聞言,不免有些失望,王珪的話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朝臣們的態度——東宮不可動搖。

有皇帝支援,朝臣維護,東宮地位穩固,哪裡還有奪嫡的可能?

偏生這話還是自己的老師口中道出,李泰更是氣不打一處來,表面上似乎能襯托自己高風亮節。

但實際上,連自家老師都不幫自己謀劃,當真讓人失望,唉!

更慘的,那點子親王的尊崇也從此不再有,和東宮太子陡然間有了更為顯著的差別。

李世民沉吟片刻,點頭道:“叔玠所言有理,准奏!”

……

貞觀十二年,朝堂第一聲驚雷響過。

眾人還沒有回過味來,第二聲驚雷接踵而至。

正月十二,皇帝李世民突然宣佈議定皇親、宗室、勳貴大臣的等級,令其各統一方,世代相傳,除非犯有大罪,否則世襲。

第一批以荊州都督、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勳貴重臣為世襲刺史。

刺史乃是大唐州一級行政單位的長官,而今採取世襲制,等若父子代代相傳。該州仍舊是大唐國土,但相當於是該家族的封地,世代為其管轄。

詔書一下,又是滿朝譁然。

有人樂見其成,打天下的時候拼命,或者現在立下功勞爬上高位。子孫就可以享福了,得到的不僅僅是爵位傳承,還有世襲的刺史官職以及相應的權勢。

好啊,真好!

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本就有顯爵,實力強大,子弟身居高位者也不少,再得到幾個世襲刺史,更可謂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但凡是都有兩面性。有人樂見其成,有人贊同,自然也就有人反對,而且很激烈。

長孫無忌是首批勳貴代表人物,他立即上疏請辭,稱:“臣稟承皇恩以來,形影相弔,如履薄冰;宗族的人憂心忡忡,如同置身湯火之中。

追溯夏、商、週三代封邦建土。是由於力量不能制衡諸侯,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