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講學(第2/2頁)
章節報錯
術上來講,這位還真是很厲害,不比鄭玄差。
更實際的說法,鄭玄和宋衷學術上有差異,但能力上基本上是一個級別。而且兩個人其實有很多共同點。
兩人都有深厚的學術傳承和經學根基。
劉平想要成為此時的大儒,需要從他們兩個人身上學的有很多。學術傳承這一塊倒是沒問題,畢竟也是盧植的學生。但是經學根基就差了很多。
劉平平日裡也一直在惡補這方面,但終究跟兩人不能比。
宋衷和鄭玄皆深受東漢經學傳統的浸潤,將儒家經典視為學術研究的核心。他們窮究《詩》《書》《禮》《易》《春秋》等經典,期望透過對經典的闡釋,傳承和弘揚儒家思想。在治學過程中,二人都廣泛收集和整理前代經學家的註解,去粗取精,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很多人其實不理解,劉平為什麼要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呢?其實這並不是為了個人學術,而是為了統一的思想。
作為一個現代人,他太清楚綱領性的思想著作對統治的重要性了。
所以不管是鄭玄、還是宋衷,劉平對這兩個人在個人感情上雖然沒有什麼喜好,但是從實際需求上出發,他對這兩個人都是非常重視的。
,!
也研究過兩個人的學術思想,他們兩個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那就是融合古今文經學。
此時,今古文經學之爭異常激烈,兩派各執一詞,壁壘分明。然而,宋衷和鄭玄卻展現出非凡的學術眼光和包容精神,他們打破門戶之見,廣泛吸納今古文兩派的觀點。
鄭玄一生遍注群經,在注經過程中,他巧妙地融合今古文經說,使經學研究擺脫了門派的束縛,變得更加全面和綜合。
例如,在對《詩經》的註解中,他既採用了古文經學派對於字詞含義的嚴謹考證,又吸收了今文經學派對於詩歌寓意的獨特解讀,使《詩經》的闡釋更加豐富多元。
宋衷在荊州學派的學術活動中,同樣積極推動今古文經學的交流與融合,鼓勵這些荊州學派的讀書人們博採眾長,為學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都的這些讀書人,都是天下精粹所在,你不怕宋衷給他們教壞了?”
酌君酒樓的二樓,靠窗的位置,簡雍一邊給劉平斟酒,一邊笑著問道。
他知道,劉平不喜宋衷的學說。一是宋衷那套劉漢正統思想,不是劉平要的劉漢正統思想;二是,宋衷在經學方面注重對文字的精準訓詁和對經典原意的忠實還原,這一點其實不如鄭玄那種博雜的論述更受劉平的認可。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宋衷這個人的《易》學研究的非常精深,按照劉平的說法,宋衷已經從理論研究奔著玄學去了。
這也讓一直強調格物致知的劉平不:()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