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登基,重用周朝老臣,仍任吏部尚書之職。這次,安宮長萬進京訪友,知道了馮茂的身世,心裡很是不安,一打聽馮景川隨皇上出征南下,安宮長萬更著急了。馮景川已經年過半百,打仗生死未卜,一旦有個三長兩短,馮大人再也見不到兒子了,我愛徒弟,人家更想兒子。

怎麼才能兩全其美呢?忽然老人有主意了,我領他到南唐去,順便看看老朋友,再打聽一下戰事如何?如果趙匡胤打勝仗,就不用錦上添花;打了敗仗,我帶孩子去見馮景川,成全他們父子見面,再給他們幫幫忙。

就這麼,安宮老人回到家中,安頓好家中之事,領著侄兒安宮發、徒弟馮茂奔金陵。從陝西出發,邊走邊遊山玩水、訪友拜廟,走得太慢,整走了好幾個月才到淮河一帶,打聽戰事,趙匡胤淨打勝仗,得朱叉關、雙江關、壽州,沒費力。安官長萬放心了,馮茂不能放走,讓他回家成了小少爺,不能下苦功,誤他學本領。我這點藝業還沒教完,得了,我帶他回去吧,等馮景川回京再說吧。

他要往回走,忽然想起壽州城外二十多里的地方,有座廟叫清淨禪林寺,廟裡的住持和自己是好友,我既然來了,別越門而過,應該看看,這麼大年歲,來不了幾回,看看吧。就這麼,他想奔清靜禪林寺去。沒想到離廟差幾里地過不去了,南唐兵困壽州,紮上帳篷。安宮老人聽說困壽州,心中著急,趙匡胤遇難,我更得進去打聽戰情;白天不讓進,晚上三個人偷過南唐營,找到廟宇見著老和尚。

南唐兵困壽州,三十里內的老百姓全趕走了,唯獨沒攆淨明禪師,因為他是出家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與世無爭,不會幫大宋。更主要的原壽州大帥劉仁瞻和禪師要好。就這樣,安宮長萬到廟內見著淨明。老朋友見面十分歡喜。和尚不讓安宮居士走,叫他住幾天。老人也不想走,他想聽聽壽州訊息,每天和淨明下棋,晚上出來到壽州城下看看。他來了兩天了。

今晨,淨明和安宮居士談壽州情況,南唐元帥厲害,大宋朝要吃虧,叫馮茂聽見了。馮茂一想,壽州城外打仗呢,一定熱鬧,我偷著去看看。就這樣,他趁師父和老和尚下棋,到壽州打了一仗。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名姓和身世,所以,趙匡胤在疆場問他名姓也說不上來。

安宮老人下完棋發現徒弟丟了,就知道到壽州去了。他領著侄子到前敵一看,馮茂在那兒正和趙匡胤說話,說什麼聽不清。和梅聲遠打仗也瞧見了,見他徒弟沒吃虧,才離開疆場,先行一步,叫侄子把馮茂找回來,到樹林中。

今天安宮長萬把馮茂的以往經過詳細說了一遍。馮茂聽後如夢方醒,今天在疆場上幫忙幫對了,既然我爹在城裡,我得看看長的什麼樣?忙說:“師父,我想見見我父。”

安宮老人說:“現在你父被困壽州,你應該救父盡孝,宋皇帝被困,你該救主盡忠。你的本領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你可到壽州解圍。多咱發現你的本領不行,還得學,再到岐山下來找我,記住師父的名字就能找到。”

馮茂樂意去前敵,又捨不得師父:“師父,我救父回來就到你身邊盡孝。”“好吧!你快走。”說著,安宮老人從懷裡拿出個小包:“這個小包裡是你的金鎖,上邊有你的名字,你從小掛在脖子上,你拿他前去認父。”

馮茂答應,安宮長萬又拿過一個百寶囊遞給馮茂:“這是師父我年輕時候用的,贈給你,將來有用。到前敵如果遇上老道於洪,你可要多加小心。”

安官老人千叮嚀萬囑咐,師徒難捨難離。馮茂接過金鎖和百寶囊,跪地下給師父磕了仨頭,又給師兄行禮,師徒灑淚分手。

馮茂離開師父直奔壽州。心急似箭,心想,我活這麼大,不知父母是誰?這回我到宋營去認父,我爹不定多高興呢!明天我去打黑大個子,南唐要倒黴了。思思想想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