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陶王妃除奸祭靈 宋太祖發兵徵南(第3/7頁)
章節報錯
了仇了。”陶三春點頭應允。
簡短截說,趙匡胤立刻傳下旨意,韓素梅懸樑自縊,把韓龍押到荒郊野外,砍下人頭,為鄭子明報了仇。趙匡胤派趙普、高懷德將汝南王屍體送回府,放在靈棚內,文武皆悲,弔祭三日,工部侍郎在京城外選好福壽山墳地,打好井子。出殯這天,給鄭子明換上冕旒冠、五龍袍。廢朝二日,素服發喪。趙匡胤帶群臣把棺槨送到福壽山墳地埋葬,又贈給陶三春布緞百匹,葬費盡由官府撥給。
諸事完畢,陶三春命家人在墳地旁蓋三間茅屋,收拾個把式場子。叫兒子鄭印守孝三年。
百日之後,趙匡胤叫陶三春搬進官中壽康宮,陶三春不肯,仍住在汝南王府。
幾個月後的一天,家將報信,說少王爺鄭印失蹤,有人留下一封書信。陶王妃看完這封信,又急又上火,派人四處尋找,也沒找到鄭印的蹤跡。陶三春大病一場,看著那封信難過,心灰意冷:丈夫死,孩子失蹤。從那之後,閉上府門,與世隔絕,告訴家人,誰也不見,不久去孃家陶然口。信上寫的什麼,後文自有交待。將來趙匡胤被困壽州,陶三春掛帥,壽州解圍,二次出世,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那趙匡胤,想起鄭子明之死和貶走苗光義的事,越想越窩火,越想自己做得越不對,損失了一文一武兩員將。鄭王死了,已無法挽救,得把苗光義請回,官復原職。
派人一請,原來,苗光義被貶之後,到府裡拿些衣物、盤資,當天離家,一去不復返。苗光義看破紅塵,進山修道去了。
趙匡胤一股急火,病得臥床不起,一連兩三個月,身體才恢復康寧。
單說這一天早朝,文武大臣參王拜駕已畢,有殿頭官進來啟奏:“萬歲,下面有南唐使臣求見。”
趙匡胤想:南唐主是唐哀帝時封的,當時的封主是李存勖。割讓疆土叫李存勖獨立為王。定都在金陵,疆土在江淮之間,李存勖死了,傳給李璟。當初自己保周主柴榮時,帶兵打過李璟,李璟願意歸大周所管。自從我繼位改國號“大宋”,南唐主沒有來朝貢,今天派使者,有什麼事?問問就知道了:“宣南唐使者上殿。”
“是!”殿頭官站在九龍口衝下說道:“萬歲有旨,南唐使者上殿!”
下邊有人高喊,聲音洪亮:“遵旨。”由殿下走來一人,此人二十多歲,中等身材,頭戴范陽氈帽,翻邊卷沿兒,身穿銀灰色大氅,腰繫紫色絲絛,銀灰色中衣,足登薄底青緞快靴,往臉上看,四方大臉,濃眉闊目,頜下微須,看去精明強幹。
趙匡胤想:這員武將一表人材,怎麼有點眼熟,在哪見過?一時想不起來。南唐使者離龍書案不遠,止住腳步,正正冠,抖一抖袍服,撩衣跪倒:“大宋武德皇帝在上,南唐使臣劉孝奉命下書,請武德君主御覽。”
內侍將表章拿過來,鋪在龍書案上,用四個金獅子押住四角,趙匡胤低頭一看,上寫:“南唐奉書,致宋主趙匡胤。我南唐歷受中原兵災,無奈割城池、獻金帛,屈辱於周。今宋朝君主,乃不義之徒,欺孤凌寡,篡位奪權,得周主盟侄天下,萬人唾棄,罵名千載,不夠人王帝主。我南唐君正臣賢,國富民安,現已兵精糧足,國威大振,要興仁義之師,弔民伐罪,即日興兵,收回封土。古云:天下乃仁人之天下,有德居之,無德失之;有道伐無道,無德讓有德。唐王乃應運真主,為了順天應人,興唐滅宋,統一南北。識時務者,速納降書,唐主為君,宋主為臣,劃地封疆,免遭塗炭,不聽良言,吾大唐要發傾國之兵,殺奔宋都,打到汴梁,將玉石俱焚,踏為齏粉。”下邊寫南唐王李煜,齊年壓月蓋著玉璽大印。
趙匡胤看罷,氣得拍案大罵:“李煜小兒,你算什麼真主?你荒淫酒色,只會舞文弄墨,敢動我大宋!想當初,你爹濠王李璟野心勃勃,不服天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