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回 疆場上楊袞戰匡胤 關城外銅錘換玉帶(第3/5頁)
章節報錯
看見了,棍一落老父親命沒了,嚇得兩手把眼睛捂住。趙匡胤的棍落半截又撤回來了。
楊袞一帶絲韁,這匹馬“騰”地站起來了:“趙匡胤,方才老夫馬失前蹄,你為何不打?”
“老王爺,我贊成你老為人,不忍傷害。尤其您為高家扶養幼子,對乾兒子比親兒子還親,別看是小事,無度量的人是做不到的。不但高懷德感激,趙匡胤也敬佩。再說,老英雄不是武藝不佳,輸在我手;實在是馬不行。我要乘人之危,傷了老英雄,豈不落個罵名?你老回去換匹馬,咱們再戰。”
“趙匡胤你失策了,你不打我,我可打你了。”
說完,楊袞伸手在胸前鹿皮囊裡拿出走線錘,衝著趙匡胤一抖手,“譁拉拉”,走線錘出手,奔趙匡胤頭上砸來。走線錘是銅製的,有對虎大,就是把虎口對到一起那麼大,後面有條鏈子有六尺長,是用五金之精打造,不怕刀砍斧剁,鏈子上又拴著一丈二尺長的鹿筋條,末端是個皮套,可以套在手脖子上。使用時,皮套套在手脖子上,拴住錘頭扔出去,鹿筋條帶鏈、鏈帶錘頭扔出去,砸上就了不得。
楊袞當年練走線錘可下了功夫了,他是為治口氣才練的:年輕的時候,也是性高氣傲不服人,當時飛虎大將永安公十三太保李存孝最有名,楊袞去會李存孝,據說李存孝只長得板肋虯筋,力大無窮,楊袞哪是對手?李存孝抓住楊袞要摔死在馬下,楊袞會就地十八滾,李存孝把他往地下一扔,楊袞用就地十八滾,滾出多遠,才得條活命。他告訴李存孝,我要二次學藝,再找你報今日之仇。
由那時,楊袞四海飄遊,訪名師會高友,重新練藝,才投到鐵靈寺老方丈金良祖門下學藝。金良祖會打暗器,一看楊袞有恆心,又肯練,十分喜愛,就給他打造一對走線錘,為什麼打一對呢?就是留一個備用的。從那之後,楊袞練走線錘,越練越精,越練招數越多,變幻莫測,虛實相兼,姿勢不同,打法不一,真是百發百中,指哪兒打哪。怎麼使呢?可以裝敗勢回馬一錘,名為“犀牛望月”,也可以用刀一晃對方的眼神,緊跟著錘扔出去,或者反身從後邊扔出去,名為“蘇秦背劍”,也可以把練子搖起來,錘頭起舞,再打敵將,這叫“金蛇繞身”。
數年工夫,錘功練成,刀法學得爐火純青,才告別師父,去找李存孝。結果李存孝死在南陽府,五牛爭身,楊袞錘沒使上。後來在雞寶山,五龍二虎會彥章,楊袞用走線錘打傷王彥章,成名天下,人稱“走線錘”。
從那之後,楊袞沒打過敗仗。今天會趙匡胤的棍法,叫他施展施展,想不到這匹馬不給他作臉,馬失前蹄,這就是那句話了:人有失手,馬有漏蹄,多大英雄也有栽跟頭的時候,什麼樣將軍也難免打敗仗,要不是趙匡胤手下留情,楊袞輕者帶傷重則喪命。楊袞臉上掛不住了,拿出走線錘,錘打趙匡胤。
趙匡胤光知道走線錘的厲害,沒見過;說著話錘到了,趙匡胤有點慌了,碗口大的錘頭砸哪也受不了。右腳甩鐙,單手扣鐵過樑,身子往旁一閃,要來個鐙裡藏身。因為太慌,右手還拿著棍,太沉沒藏好,“噗通!”從馬上摔下來了。火山王把鏈子錘倒回來,如果反手一錘,或者一刀,趙匡胤就完了。趙匡胤要一死,大宋朝三百多年的江山誰打呀!那是將來的宋太祖,炎宋開國頭個皇帝。
楊袞裝好錘,說:“趙將軍請上馬!你我到無人之處我有話說。”
趙匡胤二次上馬,往山裡跑去,楊袞後邊追趕,拐了幾個山環,趙匡胤把馬帶住。楊袞跳下徵駒:“趙元帥受驚,剛才我多有得罪。”
“多謝老王爺手下留情,留某一條性命。”
“我也就是試試趙將軍的本領,真要傷了元帥,我將成為千古罪人。”
“老王爺有什麼要說的?”
“我久聞將軍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