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聚起來的反蘇熱情。所以光靠四個步兵營,一個半履帶裝甲營和一個坦克連,是無論如何都守不住的。就在他擔心時,得到訊息連續趕路的第七裝甲師2團終於在晚上八點時趕到了。但讓所有人傻眼的是,提著把大刀的趙登禹團長只帶來11輛36型和32輛31型,而且一到這裡就有6輛趴窩。“趙團長,這就是你的團?”葉子山很納悶,國防軍一個標準裝甲團是118輛坦克。而且第七裝甲師前身是1920年新軍事改革後組建的第五獨立裝甲旅,並非新建部隊,所以就算之前的戰鬥有損失,也沒那麼慘吧?

沉重的大刀片往桌上一放,看得眾人一陣惡寒。都什麼時代了?誰還帶大刀往目前世界最好的坦克裡鑽?炮口上刺刀的意思是近距離作戰,又不是拿刀去砍人!趙登禹才不管別人的看法,他自幼習武,八歲起刀不離身,即使當上裝甲團團長都不捨得把這個習慣丟掉,連李宗仁都說過他多次。可就是改不了。幸好,他也知道時代不同了,沒規定士兵要學他帶刀,否則國防軍就要出現一支大刀裝甲團了。

拎起茶壺狠狠灌了通後,趙登禹才解釋起來。原來他在得到訊息時,部隊已經連續行駛了七十多公里的路。要知道,哪怕是最好的36型坦克,行駛維修間隔也只有兩百公里左右。之前第一軍進攻卡拉幹達,為繞遠路避開偵查。一夜跑兩百四十公里已經是極限的極限了!這次連續跑四百公里,直接導致一大半坦克在路上趴窩,為趕時間,他不得不將趴窩的坦克留在後面。自己帶著狀況較好的,一路跑一路修,總算沒耽誤時間。但這番連續折騰後,不僅將裝甲兵折騰的上吐下瀉。到達的43輛坦克也必須立刻檢修,否則根本無法作戰。

“我也是沒辦法。中校,你這裡有多少機修兵?都給我吧。要是不快點檢修。恐怕會耽誤了大事。”要在幾小時內完成幾十輛坦克的大修根本不可能,但現在也不是要進行坦克大戰,作為支撐點小範圍機動還是能勉強完成的,所以卓凡一邊讓人安排坦克兵休息,又把手裡所有能蒐集到的機修力量都交給2團。

趙登禹抹乾嘴角,帶走兩個機修連時,二十公里外的**國際青年村傳來了爆炸聲。

集體化後,哈薩克出現了許許多多青年村和國際村,這些村子其實就是一個個集體化農場。突擊旅這裡後,在西面的樹林裡建立了防線,還在哈薩克騎兵師的配合下將整個村子都搬空撤走,並挖斷了鐵路。雖然處置得當,但戰鬥還是非常激烈。

卡察洛夫的第29預備軍雖然是一支預備軍,但蘇軍在突厥斯坦部署了幾輛裝甲列車,此次後撤這些裝甲列車被當成了前鋒。

兩列裝甲列車上的8門76毫米炮不斷地對森林猛轟,卡察洛夫還投入20輛bt坦克和一千多步兵,試圖拔掉這顆釘子。列車上鐵道兵也在機槍和大炮的掩護下,將儲備在列車上的鋼軌抬出來,想修好鐵路繼續前進。雖然卓凡部署在這裡的兩個25型坦克排奮力阻擋,依然無法徹底阻擋鐵軌被一根根鋪上。就在這個關鍵時候,兩架運三炮艇機發揮了巨大作用,它們不斷投下照明彈指引方向,還用機槍和40毫米榴彈猛烈掃射地面。

在照明彈的指引下,趕來支援的俯衝轟炸機很快就將兩列裝甲列車炸燬。失去列車上的炮兵和高射炮支援,蘇軍更無法阻擋運三炮艇的襲擊,到凌晨三點不得不丟下大量屍體暫時後撤。但很快,隨著卡察洛夫的主力抵達,尤其是不久前抵達的t…34坦克團投入戰鬥後,炮艇機上的40毫米榴彈也無法摧毀這些快速目標,部隊不得不放棄青年村向後撤退。

卡察洛夫也知道絕不能被拖在這裡,面對越過森林後的一片開闊地,直接就投入一百多輛坦克,等到天空逐漸放亮,還一口氣投入八十多架飛機。蘇軍飛行員現在很清楚,他們現在的裝備是無論如何擋不住對手的,所以飛行員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