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哇哇大叫。
但很快歡呼就被打斷,一大片流動的“金屬雲”,出現在特魯克東北方。
“殺光他們!”
章鵬冰冷的命令中,66架殲八天權戰鬥機、46架海蛟截擊機(空軍雙頭蛟的海軍版)也從關島迅速起飛,以每小時550公里的時速迅猛趕來。在它們後面,還有122架裝載著4噸凝固汽油彈的轟七轟炸機。
上午九點十五分,規模龐大的特魯克空戰爆發。
。
。(未完待續。。)
第975章 空擊,誰與爭鋒(下)
進入目視距離後,大田敏夫感覺到不對勁!作為參加過馬里亞納海戰和後面十餘次小規模空戰,經驗豐富的精英,幾乎一看到對手的編隊陣型,一種極其難受的感覺就從心底升起。
為什麼呢?因為對面的陣型很怪!
空戰並非自由飛翔,從歐戰出現第一次大規模空戰開始,各國都在研究發揮戰機最大功效的陣型和戰術。其中,以開戰初期的中德空軍最具代表性,雙方不約而同使用了四機編制,多采用俯衝,利用速度達到一擊制敵的目的。而日本在此方面是最差的,因為太痴迷空中格鬥戰術,所以無論是零戰還是陸航隼式戰鬥機,都注重盤旋和格鬥能力。而且因為機體結構和發動機技術上的原因,零戰和隼式均無法進行大角度高速俯衝,所以即使逐漸改良空擊戰術,收效也微乎其微。但不管怎麼說,隨著交手次數越來也多,大田敏夫和大家還是總結出一些躲避俯衝的辦法。比如在對方俯衝快接近時,利用零戰優良的滾轉能力,快速地翻滾避開攻擊線路。
但這次,對面這次擺出的陣型,居然是層疊的!
怎麼說呢?從他的位置看去,對面的“閃電”機群就像一塊巨大的移送千層餅。總所周知,戰機編隊即使有高度差,一般也不會很大。但對面的“閃電”居然上下落差非常大,以四架為一個小組,層層疊疊。即使小組內的四架,也有保持著超乎尋常的高度差。
大田敏夫在腦海裡迅速模擬自己發起進攻的景象,但越想就越覺得這個怪陣極其危險!
此時他們的高度恰好位於對方底層,這就是說,只要一進入攻擊範圍,最上層的“閃電”無需爬升就可以直接發動俯衝攻擊。此時。中層“閃電”可以利用上層的俯衝攻擊時間差,迅速爬升進入俯衝位置。等自己避開第一波,他們就可以發動第二波俯衝。當第二波俯衝來襲時,不管自己做什麼機動,下層機群都可以爬升到俯衝高度,然後繼續俯衝。。。。。。。就算你能避開第三次俯衝,那麼原本最上層的首批俯衝機群此時已經利用“閃電”暴烈的爬升能力重新回到高度,繼續發動新一輪的俯衝攻擊!
他實在是想不出該怎麼規避,除非是掉頭,否則無論是上下怎麼機動。都會進入對方的俯衝攻擊範圍,而且還連綿不絕。
這種攻擊陣型,是誰發明的?也太惡毒了吧!
大田敏夫越想越心寒,而且時間也不容他細細推敲。以五百公里時速迎面對擊的機群進入目視距離後,最多三四分鐘就會進入攻擊範圍。所以他只能咬著牙下達命令:“小心俯衝!僚機注意保護。”試圖等對方發動攻擊後尋找破解辦法。
零戰機群迅速向兩翼擴大,但他們還是低估了新出現的一域多層四四制戰術。這套戰術是海空兩軍綜合數年經驗,一年鏖戰後摸索建立起來的,無論是不是真的與平行世界中讓美軍聞風喪膽的“米格走廊”中使用的戰術相同,至少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最大程度發揮出俯衝攻擊戰術,初步建立起能量機動空戰理論!
果不其然,當大田敏夫率領64架零戰進入攻擊區域後,立刻體會到新戰術的厲害。
“進攻!以長機為運動箭頭。不要掉隊!”沒等零戰完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