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匠們的問題,這個時代的技術和產能擺在這裡,沒法子的事兒。
歷朝歷代以來,製造兵甲器具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可能就數北宋了。這個製造規模,幾乎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其工署則有南北作坊,有弓弩院,諸州皆有作院,皆役工徒而限其常課。南北作院歲造塗金脊鐵甲等凡三萬二千,弓弩院歲造角弝弓等凡千六百五十餘萬,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弓弩等凡六百二十餘萬。”
注意,是“歲造”,也就是每年中央製造一千六百五十多萬張弓,地方製造六百二十多萬張弓弩,加在一起超過兩千二百七十萬。大宋一年製造的弓弩,夠不夠給當時的歐洲兄弟,一人送兩張玩兒玩兒?
宋朝前期,在各州郡設立都作院,此時的大宋,國力強盛,一年一萬萬六千萬貫的財政收入,端的是財力雄厚之極。太祖時,諸州作院歲造弓、弩、箭、劍、甲、兜、鍪、甲葉、箭鏃等凡六百二十餘萬,以後產量更是逐年提高。至神宗熙寧之前,單每年州郡上供京師的弓弩甲冑,便“以千萬數”。就單個作院而言,產量也不少。神宗元豐五年,朝廷令相州都作院造防城箭三十三萬支。要知道,宋代的都作院通常並非僅專門生產一種兵器,何況這三十三萬支箭僅僅是朝廷一次的拋造數額。由此可見產量之驚人。
但是這樣的產量,是建立在大宋這些都作院加起來數以萬計的工匠的基礎上的。單單是汴京的都作院,便常年有九千餘工匠。
而儘管如此,甲冑的生產速度,也是上不去的——南宋時的湖州作院,朝廷給其下達的人物指標,最初是“日造鐵甲一副”,後“準省札。日造鐵甲二副,且以二年為期”。
由此可見甲冑生產之難。
不過如果真的嚴格按照規矩操作的話,打造出來的甲葉質量是非常好的,董策前世曾經見過一副出土的棉甲實物,剝開外面的棉布之後,裡面的甲葉還有光澤,幾乎沒有生鏽。非常堅固,若是不用大力氣,根本就掰不動。
若是按照趙鐵砧說的這個速度,得兩三年董策才能把手下的這些兵丁都裝備上鎧甲。
他可等不及。
說到底,就是人少規模小,還是得不斷的招募鐵匠,擴大規模。
董策回身向周伯道:“招募鐵匠的事兒,還得加大力度,在這個上面,別吝惜花錢,多少錢都沒問題。這樣,你找個時間,和趙大會談談,讓他實在不成,就把訊息放出去,讓別的商賈也給他提供鐵匠。反正甭管是不是他自己找到的,只要是過他的手,咱們肯定給他抽成就是了。讓他眼光放長遠些,別隻盯著那些蠅頭小利。”
董策的語氣淡淡的,也沒露出什麼責怪的意思,但是熟悉他的周伯卻是知道:大人對眼下的規模和速度,是不太滿意的,只不過礙著自己的面子,不好明說罷了。
周伯心中有些忐忑,趕緊應下。他已經打定主意,待此間事畢,便立刻去找趙大會,緊著把大人交代下來的事情先辦好了。
“你們八個……”董策點了點這些會打造甲葉的,道:“從今日起,不需要幹別的了,只要每日打造甲葉便好。”
“是!”眾人紛紛應了。
“另外。”董策向杜建河和趙鐵砧道:“從今日起,冷兵器組和熱兵器組,改為冷兵器隊和熱兵器隊,你們兩人分別為隊正,升任二級工匠。”
杜建河兩人大喜,趕緊跪地磕頭謝過,周圍人也都是投來豔羨的目光。這可是二級工匠啊!每個月能領到二兩糧食和二兩銀子!老天爺!咱們逃到磐石堡之前連飯都吃不飽,難不成再等幾年,也能跟杜爺和趙頭兒這般,升到二級工匠,每個月拿銀子?
董策擺擺手:“本官還沒說完呢!”
“從今日起,冷兵器隊這邊,分出來一個甲葉組,專門負責打造甲葉。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