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下,匯聚成一條一條的山溪,順著本來的河道流下,然後在谷中匯聚。不過是短短不到一天的時間,那本來已經乾涸的山谷中央,竟然又是形成了一個方圓有幾十丈的湖泊,而那些溪流裡面,也是重新有了水。
只不過這水也不怎麼樣,一點兒都不清澈,相反,由於裹挾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水流渾濁不堪。
曾文信手下的夥計出去轉悠了一圈兒,找到了一條距離這兒最近的小溪,那條小溪就在門外約二十來米開外的所在,斜橫著從山神廟前頭流過。小溪的地勢是要比這裡低一些的,其中帶頭的那個夥計拿著鐵鍁從山神廟往外頭的那條小溪處劃了一條直線,然後便是吆喝一聲:“弟兄們,開幹嘍!”
“開幹,開幹!”
十來個夥計一塊兒大喊,紛紛從騾馬背上的兜囊裡去了自己的傢伙事兒。
一眾人先站成一排,齊齊的曾文信彎腰行禮,大聲道:“謝大當家的賞這口飯吃!”曾文信擺擺手,笑道:“去吧,去吧。好處多少,都看自個兒,好生幹活兒就是。”一眾夥計齊聲應了,然後又是朝著青雲子方才指著的墓穴所在的那方向彎腰行禮:“底下的老爺,驚擾了您老,還望贖罪。”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五六七 傢伙事兒
走完了這兩步,便是掄著膀子幹開了。
在後世,最有名的盜墓工具莫過於洛陽鏟了,這種工具已經是被傳的神乎其神,頗有失真之處,但既然這麼神,那一定是有其本事的。
但洛陽鏟是民國年間,最早也是清末才發明的,在這會兒,大明朝崇禎年間,自然是還沒有那等器具的。
不過沒有那等器具,不代表就沒法子盜墓了。實際上,這會兒的盜墓四門中,也有相當多的各種器具,非常好用順手,被行內人大量使用。這一次曾文信帶來的那些人裡頭,一個個在騾馬背上都弄了大大的兜囊,裡頭裝的其實就是這些器具。
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三種。
鐵錐,鐵鍁,短柄鋤。
鐵錐之於民國之前的盜墓賊,就像是洛陽鏟之於民國之後的盜墓賊一般,同樣的意義重大。
其實說白了,可以把鐵錐理解為洛陽剷出現之前代替洛陽鏟功能的一種工具。
至遲在明代盜墓賊中間,已開始使用鐵錐這種工具,明人王士性所記:盜者尚能以鐵錐入,這一說法,便是透露出了這一點。
其實,鐵錐最早乃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專業性生產工具,並不僅僅是盜墓上面,或者說,在被髮明出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後,才用在盜墓上面。在明代,四川的井鹽開採,便使用鐵錐來挖掘鹽井。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便曾經提及過,《天工開物》中所記相當詳細,甚至連使用方法也說了——“凡蜀中石山去河不遠者,多可造井取鹽。鹽井周圓不過數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餘,深必十丈以外,乃得滷信,故造井功費甚難。其器冶鐵錐,如碓嘴形,其尖使極剛利,向石山舂鑿成孔。其身破竹纏繩,夾懸此錐。每舂深入數尺,則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長。初入丈許,或以足踏錐梢,如舂米形。太深則用手捧持頓下。所舂石成碎粉,隨以長竹接引,懸鐵盞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載,淺者月餘,乃得一井成就。”
開鑿鹽井與盜墓,從產品上來說,截然不同,但是從方法上來說,卻是有很大的相同之處,不少盜墓賊就將盜洞稱為井,盜墓其實也是在“挖井”。《天工開物》一書中還繪有《鑿井圖》,令人驚異的是,時人使用鐵錐的方法竟然與民國盜墓賊使用“洛陽鏟”時的動作很相似;更驚人的是,其錐頭與後世的“洛陽鏟”鏟頭,也驚人地相似,都是圓形的,有較大弧度。可見,鐵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