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反而成為民間人士,什麼事情都好說了,雷王部族奮發向上的精神,鼓勵了他也應該回到老家多支援當地生產。

鄧桀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鄧評留在雷山與卡巴歸來相見,鄧桀帶著小子鄧曉啟程前往都督府,他得走山路到達武陵郡,再到達都督府,路過石屏山自然要一見勾波鳩王。這一次雷王部族需要的工匠能人,他已經答應到都督府之後,只要辭去職務,便儘快給部族聘請到,弄蚺伯和葛三姑拿出銀子作為聘禮定金,鄧桀手下了,互相的信任,以後就建立了友誼關係。

到石屏山上,勾波鳩王是個久仰的人物,自然要一見廬山真面目,鄧桀儘管身體不好,可是有兒子隨同伺候,倒是沒有大礙,只是路途畢竟難行,路上是需要時日的,鄧桀不能多停留,還得儘快回到都督府了卻公事,都督府裡他知道的幕僚和桓家的近況,他自然沒有隱瞞地告訴部族,這時候正是山地人發展的好時機,不會因為打仗而受到影響,除了建設,鄧桀還建議山地人規劃族人遷徙,若是願意以通婚和置僑的辦法,都可以考慮。

什麼叫置僑呢,簡單地說就是和外國唐人街一樣,專門安置匯聚的華人作為僑民的地方,現代叫唐人街,東晉這個時候叫做僑郡縣。僑郡縣在江南十分普遍的,東晉朝廷對此還是重視的,畢竟北方兵荒馬亂多少年,許多北方人南下遷徙避難,所以東晉朝廷設定了許多安置點,按照原來遷徙的郡縣名稱設定僑郡縣,還分給土地,所以成為土斷。

東晉朝廷自己都是南下遷徙建立的,在這個問題上當然自我感覺不錯,所以邀請部族遷徙,既符合朝廷上下或者都督府的意思,也符合南方需要人開發的實際需要,畢竟南方天氣溫和,雖然洪水沼澤遍地,可是經過治理之後,就會大為改觀,南方土地並不多,但是有大量的山地型低山型的丘陵紅土地可以墾荒,除了種田,還可以採礦經商,這些南方都需要。

想法是好的,可是鄧桀書生一個,有時候難免書生義氣,不知道遷徙的難處,中國人都是十分眷念土地的,許多遷徙之後的人,又有時候產生返回故鄉的心態,這是叫做葉落歸根,或許在中國土地上生存就是艱難的吧,就拿南方來說,大都是七山八山九山,真正的耕田的土地,往往不到十分之一二,如此少的耕地,卻要負擔龐大的人口。

東晉可能人口不多,可是那是相對的,比較北方起來,東晉已經是人口不少了,而北方越是人少,就越容易將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古代的戰爭式遷徙模式,這就是遊牧民族的遷徙方式了,他們是軍民不分,又不懂得漢人不離開土地各自畫地為牢的習俗,這樣子就造成了兩種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大沖突,兩種不同生產生活方式嚴重的時候,那就是戰爭了。

鄧桀並不是不反感桓家,可是他有一種地主心態,自己的老家是湖南的,是湖南長沙人氏,雖然湖南是個歷史並不悠久的地方,墾田墾荒知道東晉時期,才有初步規模,那是三國時期東吳打下的底子,可是東吳末年的朝政昏庸腐敗,導致了墾田墾荒進步時期的倒退,東晉剛剛恢復到東吳鼎盛時期的樣子來,可是前景並沒有朝廷上下認識的那樣樂觀。

王謝桓庾四大僑民家族,就是東晉的公認代表,鄧桀對此時管理荊州廣大區域的桓家大都督還心存僥倖,認為自己計程車族地位可以得到桓家的保證,就算辭職,桓家也會尊敬他這位地方上的名人,畢竟他是本地土著的代表,可是他過去與??郡山地人的缺少來往,給桓家留下各個擊破的毛病,桓家任然要保護自己在荊州地區的統治地位,就不喜歡他鄧桀與什麼??郡山地人的來往,就算公開不反對,私下卻提防得不得了。

鄧桀還是真心的,他在雷山數日,指導雷山人建設祠堂,對於讀書明理的作用,他是比較肯定的,可是他要命的忠君愛國的思想,不會和雷山這時候由阿朵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