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茉俅沃っ鰨�桃凳瀾繢錈揮邪踩�墓碌骸�
與此同時,當一家企業處於一個上升的產業中,並且正值壯大期時,如何保持合理的速度是一門走鋼絲的藝術。本書中的一些案例指向了不同的答案。富士康的郭臺銘信奉“逆水行舟”的理論,他認為,當一家企業處於不景氣的狀態中時,它其實是在逆水行舟的狀態,此時,如果企業不能前進,就會後退。
跟郭臺銘持同樣觀點的是他的同鄉與前輩——臺塑的已故董事長王永慶,這位能從“瘦鵝”中發現創業機遇的天才,也始終將“進步慢也是退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且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展現了自己的經營藝術。
導言(3)
今天,站在王永慶與郭臺銘對面的案例,是馬雲與和田一夫,前者在創業初期經歷過冒險式的全球化戰略,卻在2000年時幡然醒悟,重新“回到中國”,由此催生了阿里巴巴令人豔羨的高速成長。而和田一夫則用他巴西分公司的破產,證明了一家企業不能過於追求高速發展。
郭臺銘、王永慶與馬雲、和田一夫對立的理念,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企業所處的情況不同,對待危機的處理方法也會不同,永遠不會存在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來解決危機。但重要的是,要去解決這些困難,而不是任由失敗繼續。這樣的判斷柳傳志會是認同的,他說“每個人都面臨著失敗和挫折的可能,這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經歷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目標,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
拯救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書記錄的企業家,有一位(王永慶)今年剛剛過世,最小的(丁磊)才38歲,他們的年代橫跨了漫長的三個世紀。他們所處的行業不盡相同,有的在IT業,有的則臥藏於傳統制造業,而在化工、服裝、食品、房地產這些五花八門的產業中也都留有他們的蹤影。這些落差與不同,註定了這群人會走入截然不同的困境。
在風雨飄搖的20世紀,共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三次石油危機;美洲、亞洲、歐洲在不同時期都出現過大蕭條,自然災害、股災與流行病不時閃現,這些都像一個個幽靈,潛伏在經濟繁榮的背後,冷不丁地奪去諸多企業的生命。
對無時無刻都準備著接受危機的企業家們而言,在遇到經濟危機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會是節約成本與削減開支,裁員成為最常用的手段,但這卻是一把值得掂量的“雙刃劍”。1981年,剛剛成為通用電氣CEO的傑克·韋爾奇去考察通用電氣核部門,在發現了該機構的臃腫後,韋爾奇舉起了裁員的大刀,在短短5年內,他讓原本擁有2 410名員工的核部門,員工人數減少到160名,之後,韋爾奇又以此為標杆,將萬人趕出了通用電氣公司。儘管裁員後的通用電氣成為美國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但傑克·韋爾奇卻被《財富》雜誌評為“美國最強硬的老闆”,並得了個“中子傑克”的綽號。與通用電氣截然相反的是松下幸之助,1930年的一天,松下臥病在床,負責照看工廠的人告訴他,公司因為金融擠兌遭到了重創,產品大量積壓,必須裁員一半才能渡過危機。聞此訊息的松下竟然奇蹟般痊癒了,他做出了對松下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一個決定:不裁員、不減薪,讓員工們建立“以工廠為家”的觀念,動員全部員工參與銷售。正是這個決策,使松下公司在危機中逆勢成長,並一舉成就了後來在電器業雄霸一時的松下電器公司。
同樣是在裁員問題上,傑克·韋爾奇與松下走向了相反的兩極,雖然兩家公司同樣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松下因為“不裁員、不減薪”獲得了美譽,而通用電氣卻揹負了“利潤機器”的惡名。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通用電氣在裁員時,並未處在巨大的危機之中,若將之放到松下當時的境遇中,我們是否能看到今日的通用電氣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