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宇宙眾生歸根覆命到唯此一妙明真心也,別無他有。此妙明真心,只要有絲毫的“波動”,整個妙真如心,便隨此心波之緣即變,展現出象、物來(妙明隨緣變現成能量資訊結構,或物質能量資訊結構。“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佛經講:“一念無明起,山河大地生”,這就隨念念而變幻其相。心是境,境是心,心境一如,無二無別。“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在“無慾觀其妙”的層次,隨念而境界變化;反過來,境界變就顯示著內心有了差別(喻為波動)。“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佔察善惡業報經》達到究竟一相的現量境時,無心無境,非心非境。表達為妙心、真如妙心,就是指的“道”。“道之為物”,“道”作為心物一如,心物一體不二。恍惚者,是指心微微波動也。隨其心之波動,真如妙心現出“象”、“物”的現量,這就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一相的“其中”,而不是二相的內外;是心物一體的現量,而非主客內外的比量。“其中有象”、“其中有物”真實地表示了老子處在究竟一相境地的現量證悟!

佛陀曰:“清淨本然(道),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清靜本然、寂兮寥兮的“道”,是怎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永珍”的呢?從比量講,就叫宇宙演化,因緣和合,化生萬有。從現量講,不是風、幡動,而是其心動。心動則境變,因“妄心為一切境界之源主”,何況在“玄之又玄”的現量境時,心境一如,心波動,其中就有“象”或“物”變現出來。猶如戴墨鏡(心波動),眼前之全體同時展現成墨色。“其中有象”,“有物”,就是這樣隨波動而變現的。再如,虛無一物的無極態中(表示為無極圈),一念妄動,無極中表示為“S”線,於是無極便轉變成太極了,成陰陽二半了,虛無中產生了“太極圖”的“象”、“物”。從現量講,沒有演化過程,一切現象都是剎那剎那的現量境的展現。如幻燈片,一片一個現量,非演化。但用比量的分別之人來看,電影上是因緣生法的連續影像,而其實本是膠片上一格一格的現象連續變遷造成的幻覺。隨其心動,資訊結構變化,對螢幕影像的連續顯現則感覺是境界的變化,“有欲認識”自然會處理成這個錯覺。所以說,唯證者能了知其中的道理,故惠能講:“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老子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是指同時同體,在現量境中,心境“起無先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水波不二,一相屬性如此!“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妄動較粗,對應著“象”(能量資訊結構,是能量態)、“物”(物質能量資訊結構,物質的初態)。“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窈、冥”要比“恍惚”的波動細微得多。對此細微波動,其中變現出“精”(資訊態的資訊結構)。“精”者細微精微也,這時道變現對應的不是物質態,也不是能量態,而是純資訊態的資訊結構。“其精甚真”,從復返迴歸本體實相講,甚真之精與實相無相極為接近,幾乎成為一體。“其中有信”比“其中有精”就更為細微了,細微到了不能用演化來說明,只能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