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一下,痛心。
“真做不了這工作……”他咬咬牙,仰頭怒吼般張張嘴巴,最想劃掉的還是“阿比鏡頭(當天拍攝的倒數第二個鏡頭)”。
他不得不停下來,正好手機來了簡訊,拿起看看發信人是妮娜,微笑地做了回覆,歡呼一聲:“晚餐有著落了!”
愛情果然是治療疲憊的最好靈藥,突然一下子就不覺得累了,繼續忙活!
明天的拍攝重點是“飯廳”這個大場景,其中的重頭戲是劇本的第18號場景,那是故事裡的第一場群戲,一場非常非常長的戲,從弗蘭克、迪懷恩和謝麗爾準備晚餐,接著理查德入座,然後是奧利弗,再是爺爺,每個角色入座都有一段戲,再才是他們的晚餐群戲。前後近十頁劇本紙,1o分鐘的預設片長,精剪後大概也能有7、8分鐘,佔到第一幕的三分之一。
按照他的分鏡表,這場戲是不可能在一天內拍完的,計劃中要花上兩天半,那已經是理想狀態。
《陽光小美女》是個群戲故事,拍好第一場群戲有多麼重要無須多言,六個角色放在一起的內外塑造、矛盾衝突、情感連繫和銀幕化學反應,全部都以這場戲走進觀眾視線,決定著對他們的印象,對接下去的故事的興趣。
非常考驗演員,雖然大家有過開拍前圓桌閱讀會,可那畢竟只是閱讀會,鏡頭前的表演是另一回事。
也非常考驗導演,群戲演得好不好,不只是看演員,更要視乎鏡頭的選擇和多寡。
劇本上就是角色們坐在餐桌邊,不斷地說話,怎麼拍?問題一,畫框裡放多少個人進去,什麼時候是六個人,什麼時候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問題二,誰說著一句臺詞時,是直接拍他的特寫,還是對焦別的角色的反應?問題三,什麼表演節奏?六人的唸白速度如何調整,如何分配時間?問題四……
有時候,演員們明明在片場演得很棒,卻因為導演和剪輯師做了錯誤的選擇,使得出來的效果是所有人都很平庸;反之亦然,有時演員們演得就一般,因為正確甚至神奇的鏡頭和剪輯手法,反而每個人都有閃亮。
幸好,這不是舞臺劇,這場戲不會只演一次,而是很多很多次,演員沒多少壓力,壓力全在導演那。
基本上一個導演怎麼處理第18號場景,就可以看出其水平。
如果是電視劇、電視電影的水平,那麼一切都會較為簡單固定,拿幾個機位來回切換,像餐桌正面/側面/45度的六人鏡頭,雙人鏡頭、三人鏡頭和角色們的近景/特寫……電影水平會追求著不做重複,更加註意景別、距離和角度的排程,還有構圖,比如三分之一原則。
三分構圖法是攝影構圖上最基礎、最實用的黃金法則,就是把畫框的水平和垂直都平均分成三份,中文有個形象的叫法“井字構圖法”。一般情況把拍攝主體放在畫面中心會很呆板,讓人的視覺感到乏味無趣,但如果把拍攝物件置於或靠近三分線的交叉點處就會比空白處要好一些,演員的眼睛通常位於上三分之一附近的位置。
肥皂劇沒這麼多講究,越劣質越是那樣,當然因為熒屏的畫框空間小,會有更多使用畫面中心是最好的的情況。
除了這些,最重要的是鏡頭運動,問題在於就餐時眾人都是坐著,不會走來走去,挪挪屁股都不會,想要進行鏡頭運動不是件易事。
葉惟曾經對此煩惱了一陣子,就是當初繪製分鏡劇本的時候,太過明顯的攝影機運動,會顯得過於形式主義,甚至讓觀眾留意到攝影機的存在,這不是偽紀錄片,對任何劇情正片,有這種感覺只會是糟糕透頂,讓人出戏。
沒有運動只有硬切的話,難免會有些呆板,他不喜歡,像演員們做了工作,導演卻沒有做,還浪費了攝影棚的拍攝空間。
怎麼讓這場戲的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