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完成後,將會獲得隨機獎勵。】

【是/否】

聽到腦海中傳來的機械聲,本來還有些遲疑的鄭飛瞬間變了態度。

“沒問題,這個活我接了,你給我你公司的地址,到時候我直接過去。”

鄭飛放下手中的菜刀,拿起一旁的手機,把這個事情給記憶了下來。

康躍西看到鄭飛把這個事情記在記事簿上,滿意的點了點頭。

就這態度,活該鄭飛火啊。

“鄭師傅,咱們互相加個微信吧,到時候我把地址發給你。”

“行,沒問題。”

康躍西拿出手機,和鄭飛互相加了微信。

加完微信,康躍西知道鄭飛忙,正要離開,可是他忽然想到了什麼,轉過身說道:“鄭師傅,這個流水席是什麼意思,都有什麼菜,你能給我說一下嗎?”

“沒問題,我可以給你說一下流水席。”

隨後鄭飛就給他解釋起了流水席的

說起流水席這名稱的來歷,就得先從泰寧寺說起了。

在雲蒙魯省側泰寧山下,有處寺院,以前叫靜覺寺,是為紀念五代時宰相馮道而修的。

後來,清朝時期,在山前建了泰陵,乾隆皇帝還因此來這裡謁陵,並且把靜覺寺賜名為泰寧寺。

泰寧寺鄰清西陵,風景秀麗,寺院氣派,來此燒香還願的人很多,幾乎風靡全國。

在每年的三月三,這一天會盛辦廟會,山陰道上,人來人往,喧鬧異常。

要是信佛的人就會知道,寺院為了顯示佛門慈悲,凡廟會這天進香的,不論男女老少,均發一張帖,舍一頓齋飯。

當時這個事情很多人還不知道,附近的村民知道這天會施捨齋飯後,每年的這天,都會來很多人。

因為來的人太多,又因為是在寺院內舉辦,這讓整個寺院亂哄哄的,沒有頭緒,顯得十分雜亂,並且還不衛生。

當時的寺院主持在一次廟會當天看到來的人特別多的時候,直接改變了做法。

他讓僧人們在積翠屏下,沿山形,借山泉流水之勢,修了一條石砌的水平渠,一直修到寺院外的空場上,在空場上壘了一排排的石桌,讓人們在這裡吃飯。

吃飯的地方雖然在山下,可是讓人們意外的確實廚房卻沒有在山下,反而建在離飯場一華里的水平渠上端。

這一發現讓山下的人們議論紛紛,猜測是不是寺院看到他們來這麼多人後悔了。

沒讓他們等多久,正在議論是不是寺院後悔的村民們忽然看到頂端的廚子們正在盛飯。

村民們這才知道,不是寺廟後悔了,而是飯菜還沒有做好。

他們就看到廚子們盛好一菜一飯,放在木製的條盤內,漂在水渠上,條盤順著水勢緩緩漂流,漂到飯場。

這讓第一次見到這樣上菜的人們感到特別的驚奇。

人們按照前來進香的先後順序,自個端起面前的飯菜,顯得有條不紊。

人們隨來隨吃,既方便又新奇,一下子轟動了幾百裡外,這讓上廟燒香的人更多了。

吃過飯的人們很好奇為什麼要這麼上菜,是不是有什麼說法,所以,有些村民吃過飯後,就去寺廟中紛紛請教寺院住持。

寺廟住持聽到村民的來意,想了想,很風趣地對他們說道:“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從這以後,流水席這一說法就流傳了下來。

經過這麼多年的演化,流水席分成了很多中。

有:西北民間流水席,南方流水席和中原省流水席。

這三種流水席除了一些菜不一樣外,其餘的規矩沒有什麼不同。

康躍西聽完鄭飛的話,好奇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