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可以豐富自己的閱歷,更快找到自己正確的職業定位。如果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誰會不敬業?”對於社會上的“80年代出生的人最不敬業”的說法,大多數80後都表示反對。

23歲的張瑩2008年大學畢業,目前在一家外資傳媒公司做網站編輯。週一凌晨2點,剛剛修改完本週節目文稿的張瑩又收到了記者剛剛發來的新資訊,這意味著自己的工作又要做調整,加班還要繼續。由於公司組建不久,張瑩的工作量很大,加班至深夜是家常便飯,經常一個星期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然而這份工作已是她畢業兩年來換的第六份工作了。

張瑩目前這份工作每個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有四險一金,待遇還是很好的,但她已經開始尋找下一份工作了。因為對張瑩來說,自己對目前的工作完全可以勝任,需要相應的回報,而目前在公司的上升空間不大,沒有什麼前途,需要及時跳槽了。

大多數80後都剛剛走進職場,在他們看來,“敬業”指的是“敬重職業技能”,和老一輩人講究的“以廠為家”“以單位為家”並不是一個概念。80後更期望實現的不是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頻繁跳槽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踏實

50年代的人認為做小生意就等於投機倒把,踏踏實實捧個“鐵飯碗”才是最理智的選擇,而80年代的人大多認為“寧可當一年賺5萬的小老闆,也不做年薪50萬的打工仔。”因此很多80後都放棄了踏實的工作,選擇去創業。

追求自我、標榜個性使得80後們成為自主創業的主力,他們普遍對自己充滿信心。良好的專業素養,加上年輕人獨到的眼光和十足的幹勁,讓他們中的一些人放棄了好的工作,轉而經營自己喜歡的“一畝三分地”。他們有的選擇網上開店、有的經營飯店、有的賣特色小飾品,還有開圖文設計和小型的軟體公司。有些店的生意越做越大,還開設了分店。當然,也有一些店由於各種原因被迫關張,而大多數則一笑置之,“權當是進行了一次社會實踐吧。”

80後不安於現狀,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和職業生涯,其實更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80後的消費觀與上一代人區別很大:手機頻繁更替;新興電子產品一個都不少;對名牌服裝、化妝品如數家珍;不惜為了購買一件心儀已久的衣服花掉一個月工資。在商場、超市一浪高過一浪的打折狂潮中,年輕的80後們正逐漸成為購物的生力軍。這些行為在年長的人看來很難以理解,因此也給80后冠上了“過於追求物質享受”的帽子。

但是80後卻並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看來,青春很短暫,為什麼不對自己好一點?如果光把錢攢著,到老了還能不能打扮出年輕時的樣子,還會不會有享受的機會?其實這也是兩代人不同生活方式的表現,不能說誰對誰錯。

似乎“批評精神”代代相傳。上一代人批評80後,首先是因為他們看不慣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的某些特點與做法,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溝通不暢造成的。我們不能簡單地以上一代人的價值標準去要求、評價下一代人,就像我們當年不願接受父輩以他們的標準要求我們一樣。另外,不能簡單地以同一種眼光去看待所有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不能將一些人的特徵扣在整個一代人的頭上。

歷史潮流滾滾向前,下一代肯定有許多與上一代不同的地方,而這正是歷史前進、社會發展的動力。而不管80後是不是“垮掉的一代”,他們必將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並將引領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

《80後出師表》

2009年,網上流傳了一則文言生活打油小品,名為《80後的出師表》,讓人讀後又想笑又想哭。這則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