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取勝,人人都想著如何建功立業。

漢帝在長安,賈榮位居車騎將軍,佔據大義,有了戰功之後,以往需要仰視的官職唾手可得,沒有以前的那些阻礙,不想先帝時期,想要當官靠的不是戰功而是手中的五銖錢。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賈榮繼續下令道:“徐榮,任命你為此番前往酒泉平叛的主將,張遼華雄為輔,徐庶為隨軍軍師,點齊本部人馬前往,糧草事宜會有金城方面負責籌辦,一切行動多聽軍師之言。”

徐榮抱拳承諾,徐榮是董卓原部將領,論信任程度肯定比張遼要高得多,更何況軍中還有華雄和徐庶二人,“徐榮有大將之才”,這是李儒的原話。

氐人不過是配合鮮卑和匈奴,意圖獲得利益的最大化,向漢庭索要糧草布匹等物,反心不強,看到強大的漢軍之後就會立即妥協。

最重要的是北地郡等地的鮮卑人,他們才是這場戰爭的主導者,鮮卑自從檀石槐死後,戰亂不休,和連之子尚幼,大權就落到了魁頭的手中,不過鮮卑向來以強者為尊,沒有多少戰功的魁頭根本難以服眾。

這時的契機就是攻打漢境,和連是死在了攻打北地郡,魁頭迫切想要得到功勞,一切的一切促使魁頭不遺餘力的帶領鮮卑攻打大漢。

鮮卑分為三部,中部東部和西部,有著各自的轄地,尤以中部大人的權利最大,麾下皆是精銳,由慕容一族統領,但治地卻是最少的,多年來在鮮卑中有著超然的地位。

此番鮮卑打的旗號就是為和連報仇,由不得各部不出兵攻打。

漢人富饒,是鮮卑人匈奴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內地的繁華他們早已透過商販得知,在內地不用為一日三餐擔憂,不用遭受風沙之苦,南匈奴依附漢人,過的生活一直是鮮卑等族所羨慕的。

特別是漢人的文化,歷來漢人就以天朝自居,漢人的地位比異族人高出不止一頭,強及一時的匈奴人都被漢人打的不得不遷走,千里大漠沒有居身之地,即便是檀石槐在世之時,不敢輕易向漢庭宣戰。

次日,長安城內兵馬齊動,旌旗飄揚,一隊隊的騎兵從城門魚貫而出,駐紮在長安的五萬軍隊開始征伐之路。

每名士兵皆是昂首挺立,雙目炯炯的盯著前方的主將,手中緊握的兵器就是他們獲得功名的工具,關乎著他們的前途官途。

街道兩旁站滿了百姓,駐足觀望者有之,幸災樂禍者有之,心生嚮往者亦有之。

數萬大軍排程起來有條不紊,兩旁的百姓聽不到任何的喧譁聲,有的只是踏踏一致的腳步聲,道路兩旁無數看熱鬧的百姓竟不能讓他們側目觀看一下。

百姓中有一人長嘆道:“大丈夫當如此!”言畢將向著整齊的隊伍跑去,意圖加入西涼軍。

賈榮來到長安不過一年,長安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匠作坊、仙戀閣以及學校的建立,各項利民措施,百姓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很多百姓不遠千里來到長安為的就是過上安穩的生活,多年的經驗讓他們發現,有賈榮在的地方,百姓就能過上好日子。

徐榮帶領一萬人馬前往酒泉平叛,賈榮親自帶領三萬人前往北地郡。

長安是大漢的京師,不容有失,高順的陷陣營被留在了函谷關,李順留在長安城聽候賈詡調遣,長安周邊佈置了一萬兵馬。

相比於金城,長安耗費的心血更多,幾度讓富庶的金城倉庫虧空,從雒陽帶來的珠寶也沒有經得起揮霍,由此帶來的好處就是護城河寬了深了,城門堅硬了,城牆高了厚了,箭樓多了,連廢棄的甕城也被重新建立,眼前的長安較之一年前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沒有用的堅決不會留,像皇帝的行宮之內的,能省就省,若是有哪個大臣不服氣,儘管自己掏腰包,賈榮絕對不會阻攔,百姓在西涼軍的帶動了漸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