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二國之兵早已退去。文命治水心急,也不窮追。
但是細考梁州地勢,原是西海向東支出之一部。北面有蟠冢山之脈,西北有岷山之脈,西面有蔡山、蒙山之脈,南面亦有大山橫亙。四面環抱,當中一片汪洋,彷彿釜形,人民所居的就是幾個高山之頂,當時都是水中一島。
沿蟠冢山西至岷山,南至蔡山、蒙山,更南到南部橫亙的大山,當時出水較早,一片相連,可以往來,彷彿是個橋樑,亦彷彿像個防水的梁堰,因此當時取名叫作梁州。文命本來是岷山腳下的居民,於梁州地勢研究最熟。此番已到蔡蒙兩山之麓,便用玉簡來量一量,覺得水勢已比從前大減,有些地方已現出平地,可以耕種了。想來是巫山開通,水有宣洩之故。
於是帶了眾人登蒙山之巔。四面一望,但見東面仍是大湖,波浪洶湧。西南北三面俱有山嶺遮蔽,不能望遠。文命便叫天將分頭去察看西面是何地,南面是何地,北面是何地,各天將領命而去。過了一會,陸續歸來,報道:西面山嶺之外,就是西海。南面亦是西海之南部。北面坂道千折,直接岷山,都有路可通。文命聽了,便說道:“西面、南面既是西海,此處東部之水應該向西流入西海,何以反向東流?想來地勢又起變化了,和雍州之水向東流一樣。”說著,就取出玉簡來遞與庚辰道:“汝等再與我去量一量,究竟西部地勢高,還是東部地勢高?”庚辰領命,與各天將飛空而去。
這裡文命等在蒙山頂上休息。皋陶忽然口渴思飲,叫從人去覓水。鴻濛氏指道:“那邊有井呢。”從人果去取了水來,皋陶飲了幾杯,覺得很甘,後人就將這口井,取名叫甘露井。
過了一回,庚辰等回來繳上玉簡,說道:“某等各處去量過,北部岷山最高,西南部亦高,東面最低。岷山以南之水都向東南流,即西南部海中之水亦向東北流,彷彿西海之地正在上升呢。”
文命聽了恍然大悟,遂率眾下山。又問各天將道:“上次從崑崙取來的息土,尚有三分之一,藏在何處?”童律道:“都在大營輜重之中。”文命道:“汝等量過地勢,知道淺深了,可將此息土填在東部低淺之地。”天將領命,將息土去填,果然是仙家至寶,過了幾日,那波浪洶湧的大湖中間,漸漸有泥土湧現。
那時居住蒙山西南和水左右的夷人,名叫和夷。受了屈魏二國的勾結,本來想和文命反抗。因為疫氣的原故,死亡不少,暫時不動。後來看見文命部下的將官都能飛來飛去,向空中行走,因此心中畏懼,不敢反側。到得後來,看見東部的水患竟為文命平定,不覺傾心吐膽,前來降服。文命撫慰了他們一番。
又率領眾人備了牲醴,向蔡山、蒙山行了旅祭之禮。然後再向北行。
一日,到了一處,但見有一條大水,從上面山間噴薄而下,極為猛烈。文命看了周圍地勢,又用玉簡量了一量,就決定了主意。叫天地各將督率眾人,在水勢衝激的下面,因山勢鑿成一個大堆,北西尖而南東漸闊,尖口緊對沖擊的水源。伯益看了不解,忙問文命。文命道:“水的為患,就是‘衝擊震盪’四個字。因為它震盪,所以四面和泥沙土石都給它剝蝕,而流到下流去,以至下流有淤墊氾濫之患。因為它衝擊,所以雖有堅固的堤防,亦不能持久。我現在打算將這條河水,分而為二,水分則力薄,比較的可以經久了。我前此在河水下流開了九條支道,就是這個意思。不過河水從龍門下來,經過華山底柱,地方千里,兩岸到處都有山脈為之攔阻,直到大伾山以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