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先推翻清廷政府,然後再讓總統位置給他。”孫中山乃向秘書口授電報道:“電悉: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諒之。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成國民之意願,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也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有公論。文承各省推舉,誓詞俱在,區區此心天日鑑之。”袁世凱接電閱後將電報小心翼翼地疊好裝入封內,心中竊喜。說道,這下倒值得忙碌一番了。言罷,遂自擬電報,發給段祺瑞,然後又到慶親王府對慶親王奕劻說道:“民軍籌餉增兵,佈滿各境,而朝廷軍隊,雖訓練有素,但無後援拒不接受,力太單薄,總不及民軍遍地而來,加以兼顧數路,更顯勢益孤危,恐難與民軍久持。”奕劻道:“為今之計,依公看來,當如何處置?”袁世凱說道:“我今天來見親王,就是想說說袁某的看法,那孫文革命,如今是深得人心,而朝廷兵氣動搖,餉源告匱,大勢所趨,將必不保,因而無力與之拒,長久下去必江海盡失,勢成坐亡。當今之計,莫如同意南京政府議和之條款改為共和政體,保大清皇帝永傳不廢。”奕劻道:“這事得隆裕太后同意才行。”袁世凱道:“雖然要太后做主,但是也須召集親王,皇室宗親仔細斟酌一番才好。”奕劻道:“我和你現在就去見隆裕太后。”於是二人攜手進宮來見隆裕太后,袁世凱又將對慶親王所說言語再重複一遍,建議太后召集宗室,斟酌商議。確在此時內侍來報:“段祺瑞等要進京了,這是他的奏摺。”隆裕太后道:“唸。”

(九十六)

內侍唸道:“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域性,四面楚歌,潁州則淪陷於革軍,徐州則小勝而大敗,革艦由奉天中立地登岸,受登州,黃縣,獨立之影響,蔓延於全魯,而且京津兩地暗殺之黨林立,稍疏防範則禍變立生,是陷九廟,兩宮於危險之境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三年以來皇族之敗壞大局,罪難發數,事至今日,乃並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尊榮安富之典,四萬萬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允,祖宗有知能不恫乎;蓋國體一日不決,則百姓之困,兵燹凍餓,死於非命者,何啻數萬。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乎!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憑之,揮淚登車,冒死上達,請代奏。

那隆裕太后雖系女流,不僅智見非凡倒也頗識大體,自知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況袁大總理雖集朝廷軍政大權於一身,但其並非可以倚重的股肱良臣,遂說道:“慶親王既然在此,也可以代表宗室了,況且孫文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後,皇族親室很多人已走離北京,有的人逍遙於海上,有的人託庇於租界,找他們,他們也不會來了。跟革命黨人談判的事,變更國體的事以及皇帝退位的事,還有皇室善待的問題,你就看著辦吧!”言罷返入寢宮,痛哭不已。袁世凱得隆裕太后允諾遂急忙出宮,與南京政府聯絡。南京政府數日後通知清廷皇室民國政府所給予清帝的優待條款,二月十二日清帝宣佈退位,十三日袁世凱發表宣告贊成共和,十四日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二月十五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四月一日孫中山宣佈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

卻說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即規定法規,提名任唐紹儀為國務總理,改原九部為十部,十部總長也基本易換:陸軍總長段褀瑞,海軍部總長劉冠雄,司法部總長王寵惠,財政部總長熊希齡,外交部總長陸徵祥,交通部總長梁如浩,*總長蔡元培,內務部總長趙秉鈞,農林部總長宋教仁,工商部總長陳其美。至七月正式任命各省都督,時中國二十二行省之都督為:

直隸馮國璋、奉天趙爾巽、吉林陳昭常、黑龍江宋小濂、江蘇陳德全、安徽栢文蔚、江西李烈鈞、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