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權。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遷大將軍,加封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皇后之父)等密謀、欲趁群臣進殿之機,擒誅司馬師; 事洩,司馬師收斬參與者,廢張後; 又以魏帝荒糜怠政為由,迫使郭太后下令廢掉曹芳,黜為齊王,並遜位於文帝曹丕十四歲孫(明帝曹叡弟曹霖之子)高貴鄉公曹髦。

次年(公元255年),司馬師病死。

司馬懿次子、司馬師二弟司馬昭繼續以大將軍的身份輔政。

景元元年(公元260年)夏,曹髦見威權日去,又慮廢辱,不勝其忿,遂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等大臣議論: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王經勸其隱忍,曹髦不聽; 王沈、王業則出告司馬昭,司馬昭便令心腹賈充做好防備。

不久,曹髦率宿衛僮僕數百出宮,賈充領數千禁軍迎住。

曹髦揮劍急進,禁軍欲退。其間太子舍人成濟不知所措,便向賈充問道: “事急矣,當云何?” 賈充陰險地回答: “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 成濟粗人一個,頭腦簡單、性格衝動,受此挑撥,即抽戈猛刺曹髦,一擊斃命,殞於車下,餘眾譁散。

事後司馬昭裝模作樣地以王禮葬曹髦; 又誅王經,夷成濟三族; 後迎燕王曹宇(曹操之子)十五歲子曹奐即位。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遣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伐蜀,滅之。

因功晉爵……司馬氏籍貫河內溫縣,舊屬晉地,故而司馬昭封為晉公、後加晉王,封邑晉地。

鹹熙二年(公元265年)秋,司馬昭薨,其子司馬炎襲王位; 同年冬,司馬炎強迫曹奐禪位於己,並改元泰始,國號為晉。後改封曹奐為陳留王。

魏國正式滅亡!

魏國最後三個君王皆為少年登位,是以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陳留王曹奐被後人稱為“曹魏三少帝” 。

由於明帝曹叡託孤幾乎與先主劉備託孤一樣令人印象深刻,不同之處只是後者所託之人諸葛是忠心耿耿、而前者則應驗了司馬的不臣之心而已。

正因為如此,所以即使後來晉朝淪為中國歷史上遭遇最悲慘的朝代之一,人們對它也並不同情,甚至連司馬氏的後人東晉明帝司馬紹,在聽完司徒王導講述祖先是如何得到天下時亦不禁掩面嘆息; 半晌後才黯然說道: “若如公言,晉祚焉得長久?”。

後世愚人或以曹操、司馬懿為同類之士,竊以為相遠矣。

當年曹操用事“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於時天下分崩,民無共主,地方政府除名義上承認漢朝中央外,國家早已進入政出多門、軍閥割據的混亂時代。

操興兵舉事,伐董卓、滅呂布、驅劉備、並袁紹、吞劉表,前後經歷大小戰陣數百次,幾死幾生而後天下三分有其一,真刀真槍打拼出來的江山,刀口舔血奠定的魏國基礎;即使後人有所不滿,最多也只能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在封建禮法上有所欠缺,但在政治上或客觀道義其卻毫無可指責之處,而漢朝也因曹操而多延續了數十年江山,且讓部分百姓因曹魏的建立而獲得暫時的安定生活。曹操雖也有過,但功大於過。

至於司馬懿,到他參政時魏國疆域已基本確定,他於開疆無功;至於守土,他雖然於國有功,但從曹真一度打退諸葛亮的進攻(見《三國志。曹真傳》),而曹睿本人也曾率軍打退過陸遜、孫權親率部隊的史料記載判斷,即使沒有司馬懿,吳蜀依舊沒有能力吞併曹魏,尤其在諸葛亮死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