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儲君,日後要接替自己管理這廣袤江山的人,理應有自己的想法。可太子揹著自己幹下的這些事,他怎麼就覺得堵心呢?

皇帝覺得太子既然能幹一,就能幹二。能瞞了自己去搶糧送了北戎,就能瞞了自己幹別的事。

他皺著眉對孫公公說:“太子這次乾的事,朕怎麼一開始不知道?他身邊的人都換了吧!”

孫公公忙應道:“好,奴婢馬上去安排。”

“還有,”皇帝繼續說道:“找人擬旨,三皇子年紀已長,該參與政事了,讓他上朝聆聽。將朕的殿前侍衛和御林軍抽調些出來,派給三皇子當侍衛。”

這是保護三皇子不被太子殺掉,也算是皇帝的眼線,孫公公點頭。

皇帝又沉吟了半晌,慢慢地說:“把這事,透露出去。”

孫公公一驚,可接著也明白了:皇帝生氣太子竟然瞞著他幹出了這種事情,自然不會讓太子不遭受些非議。

不久,東宮就被撤換了大部分太監宮女,另派了許多新人。那些撤下的人都遭了嚴刑,有好幾個在死前終於承認被太子收買了。皇帝知道後更加不快。

太子也明白突然換人是什麼意思,只能重新佈置心腹。商討機密時,儘量避開這些新來的人,而講皇帝好話時,就在這些人面前大說特說。

不久,京城的達官貴人,就聽到流言說前一陣太子搶了四皇子外家的糧食,以四公主嫁妝的方式給北戎送去了!幸虧臨過邊境時被沈家軍截了下來。

此時的中原有深厚的民族情緒,人們對北方的民族從來抱著警戒防備之心。聽說太子竟然劫了自己弟弟外家的糧食運往外族,又是在這樣饑荒嚴重的時候,就是說是為四公主添妝,也引起了眾人對太子的不滿。

許多家族也敏銳地察覺到這麼嚴重的譭譽之詞竟然能流出宮闈,無風不起浪,太子的地位恐怕並不穩固。接著人們就發現三皇子的侍衛隊裡增加了原來在皇帝殿前值過勤的侍衛和御林軍的幾個將士,這個訊號太明顯了,許多權貴人家就送了次子或者幼子前往三皇子的府邸,請求擔任侍衛,有的甚至成為不拿薪酬可有家族背景的幕僚。

三皇子來者不拒,全都收下,手下的隊伍迅速壯大。

太子知道這是皇帝對他暗地動作的懲罰,氣得一次次拳擊桌案,現在幕僚來時不能像過去那樣暢所欲言了,只有特定的時間才能說些重要的話。太子再生氣,也不能大喊大叫。

太子低聲地說:“讓人將那些人家的名姓全都記下,日後有算賬的時候!他竟然參議政事了!你們上次誰說過這晦氣的話來著?!誰說過他要參議政事的?!”

三皇子參議政事,這是一個巨壞訊息,誰敢現在承認自己提過?既然已經無法更改,眾幕僚只能安慰太子:“殿下,三皇子對政事綱要一無所知,哪裡如殿下般熟稔朝政的輕重緩急?”“殿下,三皇子性情直爽,他定然是為鎮北侯說話,殿下只需準備好應答,就能讓他在朝堂上鎩羽而歸。”

太子鬱悶地點頭。他實在無法排解這種沉重,就頻頻去初榮那裡。

初榮懷孕了,雖然還不顯懷,但是已經開始害喜。太子去了就不做什麼了,只在一邊喝著茶,看著初榮在案子上裁剪縫製些嬰兒的衣服。初榮是小家出身,很節省。衣料的邊角都要用上。經常要用雜色的布料給嬰兒服包邊,看著五顏六色,特別不同……

有時,在一片安靜裡,太子感到疲憊,覺得如果過這樣平淡生活不也挺好的?……可是片刻間,他就將這些不求上進的想法扼殺了。母親從小是怎麼告誡他的?他是太子!他是日後的皇帝!怎麼可能放棄這麼崇高的理想?他怎麼可能蝸居在一隅小院,看著一個女子拼接布頭做衣服?他的位置不在這裡!現在母親去了,他更要繼承母親的遺志,披荊斬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