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同學們沒有疑問了,丁教授便繼續講述。
“高壓、寒冷、微光或是無光的惡劣環境,使得生物的種類大大減少。一些深海魚類長年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為了適應這種條件,有的魚雙眼進化成具有特殊視覺的器官。也有些魚的眼睛變小,甚至退化成沒有眼睛的“盲魚”。” 這些魚類往往長出比自己身體長數倍的須,以此作為在漆黑深海中生存的工具。”雖說同學們大多是在海邊長大的,可青門的海洋必竟只屬於淺海區域,對於海洋深處的瞭解,丁教授覺得有必要多介紹些,使他們對海洋生物有個較為全面的瞭解。
“丁老師,那裡有氧氣嗎?”
“有的。沒有氧氣怎麼生存啊?它們呼吸的氧氣是來源於溶解在水中的氧氣,因壓力大,氣體溶解度也會加大,因此還是很充足的。”丁教授詳細講解,這的確是讓人疑慮較多之處。
“它們生活的環境那麼惡劣,那魚類都吃些什麼東西?”
“主要是靠“天”吃飯。大洋水面上的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下,產生初級生物,它們死亡和分解時,會不斷地沉降到侮底,構成深海食物鏈的一部分。淺海動物屍體的沉落,也是重要的來源。當然這些機會比淺海少得多了,所以只要能得到,深海魚類就決不會放過。另外,海底斷裂帶裂縫口的熱水也能帶來部分食物,又構成一部分食物來源。”丁教授很喜歡這種互動的交流方式。
“我覺得印度洋的魚都是怪怪的,有個親戚去東南亞旅遊,他拍回的照片中,我看到過有一種頭上長著一根很長鬚子的怪魚,眼睛也是突出來的,好嚇人啊!”阿馨用手比劃著。
“你說的可能是鞭吻魚。一般我們是看不到它的,因為它們生活在深海。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在海嘯到來之前,可能會有這類深海魚突然出現在水面上,通常人們將這種反常的現象用來預測海嘯的到來。” 丁教授想著重介紹深海魚類在海嘯預測方面的作用。
“對,他們後來是遇到了海嘯。為什麼它們能預測?”阿馨接著問。
“這些深海魚類已習慣於常年冰點溫度和海水巨大的壓力下生活,海嘯到來之前會引了周邊溫度的鉅變,迫使它們逃往水面。但在到達水面的過程中,由於海水的壓力驟然減小,它們的胃會被壓出口外,眼睛突出眼眶外,最終還是死路一條。所以在海嘯到來之前,會有深海魚類的屍體突然出現在水面上。”
“啊,海底的世界真有趣。”坐在阿馨旁邊的女孩感嘆道。
“還有更有趣的哪,接下來,我給你們講一個大吃活‘古化石’的故事。”丁教授一改剛才的學究風格。
地球大劫難(16)
“海洋是迷人的,遼闊的和充滿生機的。人類早已有能力登上了月球、並在不斷地探索著遙遠的星球。然而對人類生命搖籃的海洋卻是知之甚少,海底世界更是缺乏深入研究。有些水生動物我們對它們十分陌生,不瞭解它們的生活習性,更無法將它們分類。更有甚者,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已經滅絕、只能透過化石標本來認識的海洋魚類,卻仍然生存在海洋中,而我們卻渾然不知。”室內一片寂靜,丁教授開始講那充滿傳奇的故事。
“深海的環境雖說是十分惡劣,常年是少光、低溫和高壓,這是它與淺海相比的劣勢。如果我們用辯證的眼光來看,這又成了它的優勢,因為常年少光、低溫和高壓的生態環境相對穩定,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少。正是這種特殊的環境,在地球上一次又一次造成大量生命滅絕的災難中,海底動物卻奇蹟般的倖存下來,空棘魚就是其中的一個。”大廳內十分安靜,大家迫切地關注著故事的進展。
“1938年底,正是印度洋的捕魚季節。在東倫敦港,有艘“涅尼雷”號漁船捕上一條奇怪的魚,但並沒引起漁民們的注意,因為這種事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