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著大公雞走的法子……
哪知魚兒找劉氏一商量,才知道這所謂的“引路雞”並非是真的用來引路的,而只是一種寓意、有著把新婚夫婦引向幸福生活的意思。
劉氏知道魚兒一向對村裡的各種風俗很感興趣,於是便慢慢的解釋給魚兒聽,先說這“引路雞”要成雙成對、一隻公雞一隻母雞,而且必須是健健康康、毛羽光鮮漂亮的一對雞。母雞要挑選那種當日就能下蛋的、公雞則要挑選剛剛會啼叫的。
劉氏還告訴魚兒、這“帶路雞”得由林三孃的母親親自準備,但因林三娘自幼喪母、於是林家便請了她嫡親的姨母來幫著準備。林三孃的姨母先是去鋪子裡扯了一根長九尺的寬面紅帶子,隨後將紅帶子的兩端分別系在兩隻雞上。
這特意扯了九尺長之的紅帶子,乃是因為“九”與“久”諧音、有“常常久久”之寓意;而選用大紅的帶子,一是看著喜慶應景兒、二是取“紅紅火火”之意。
而女方孃家贈送給新婚夫婦這對綁了紅帶子的雞,是希望女兒嫁出去後能和女婿和睦相處、相敬如賓,不僅要長相廝守、白頭偕老,而且還要一輩子“好命”。這“好命”也是閩南當地的一個口頭禪,意思就是女兒嫁過去後,日子能過得順順利利、不吃穿不愁。
這“帶路雞”林家早早就按照規矩備好了,迎親那一日由陪著新娘嫁出門的女儐相用花籃提到男方家中,並由女儐相親手放入新房裡頭的新床底下。
因魚兒早早就聽劉氏說了這個奇特的婚嫁習俗,所以女儐相一把那對雞放到新床底下,魚兒就和來家裡看熱鬧的人們一起擠在門口、伸長脖子往屋裡探,心裡十分關心那對被放入床底的雞,究竟是公雞先走出床底、還是母雞先走出床底……
這小岞村的人都十分迷信,一直都是以這樣的規矩來推測、新嫁娘頭一胎生的是小子還是閨女兒,不似魚兒只是因為好奇來瞧個熱鬧、感受下氣氛。
而由於北宋之人普遍重男輕女、尤其在農村更是這樣,因此在“重男輕女”思想的作祟下,當看熱鬧的人們瞧見母雞先探出頭來時,就會高聲吆喝、連連發出“噓噓”,不斷的把母雞嚇得趕緊往回走……
而若是公雞先探出頭來,就會有新娘的親朋好友偷偷的灑些米誘惑公雞再往外走幾步,一直到公雞比母雞先走出床底,人們才會皆大歡喜的散去。
而公雞先走出來、自然也就預示著新嫁娘的頭一胎會生小子了……
當然,這“帶路雞”可是吉祥物,不但不能宰殺還要將它們好吃好喝的供起來,母雞更是要留下生蛋。因“蛋”與“代”諧音,故取其“代代(蛋蛋)相傳”之寓意。
即使這兩隻雞慢慢的老死了,養著它們的夫婦也不能將它們烹食,而要加以“厚葬”。魚兒當時一聽說這規矩、當下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可以說原本普普通通的雞,一旦被選為“帶路雞”,那後半輩子不但衣食無憂、還不用擔心被宰了端上飯桌,比考上狀元當“公務員”還值當!
而另外一個有趣的惠安婚嫁習俗“帶尾蔗”、則是出現在楊三郎和林三娘新婚後的回門之日。這“回門”是中國婚禮的一大特色,閩南一帶的人也十分重視這個規矩。因此林三娘嫁到楊家的第三天,就在楊三郎的陪同下、穿著一身粉色的衣裳回孃家“做客”去了……
這成親時、和新婚回門時穿的衣裳也都十分有講究,這林三娘是楊三郎明媒正娶的正頭娘子,拜堂成親時自是要穿象徵著正頭娘子的大紅嫁衣了,只有那些大戶人家的小妾進門時才不被允許穿大紅的嫁衣,且那些小妾平日裡也是不得穿大紅的衣裙。
不過正頭娘子倒是大紅的衣裙能穿、別的顏色的衣裙也能穿,且新娘子在回門時還偏偏就得穿粉色的衣裙。這些衣裙都是楊家事先扯了各種顏色的布料送到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