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兩人忙完了,最後去領取任務的時候,一架返航的偵察機已經發現了第21特混艦隊,而且當時第21特混艦隊與第三特混艦隊的距離已經相當近了,另外還有好幾架偵察機已經圍了上去,不再需要屠健君他們去尋找第21特混艦隊。朱榮哲也在這個時候立即修改了偵察計劃,讓屠健君他們去跟蹤第21特混艦隊,再加上當時屠健君所在的第二特混艦隊偵察機部隊剛剛領到了一批新式裝備,他們就接到了另外一個任務,即去判斷炮擊效果,也藉此檢驗新裝備的效能。

這種新裝備就是在十一月二十五日,由一艘從德國基爾港駛來的運輸船送來的一批微光夜視儀。準確的說,是一副相當笨重的夜視眼鏡。這是德國人剛搞出來的新發明,透過技術交換,唐帝國從德國拿到了一百套這種夜視眼鏡,當時就有一部分送到了金斯敦,由前線作戰部隊進行實戰測試,而艦隊分到了36套。談仁皓將這36套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是什麼萬玩意的夜視眼鏡全都交給了最喜歡搞技術的郝東覺去處理,而郝東覺自然就將這批眼鏡首先交給了需要在夜間執行偵察任務的偵察機飛行員了。

說白了,微光夜視儀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電子儀器放大了光線的強度,達到了人眼可以接受與識別的程度。除了絕對密閉的環境之外,即使是在漆黑的夜晚,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光線的,只是光線的強度遠低於人眼能夠感應到的程度,所以讓人覺得夜晚很黑。而微光夜視儀的作用就是放大光線,讓人能夠在夜間看清楚周圍的環境。

可以說,當時德國人在搞這些技術方面是很賣力的,大概是在主要的軍事技術方面拼不過唐帝國,而又想從唐帝國獲得一些先進的技術,所以才劍走偏鋒,重點發展邊緣科技,然後以此與唐帝國進行科技交換吧。不過,說實話,微光夜視儀肯定是很有發展前途的裝備,可問題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又能製造出多好的夜視儀呢?

當時,屠健君少校就是第一批拿到這種奇怪眼鏡的飛行員,說這是一副眼鏡,那還真有點勉強,因為副眼鏡不是架在鼻樑上的,而是用一個皮帶編織成的套子套在頭上的,而且其重量超過了2公斤,還用一根電線連線到了外部電源上。而當時帝國陸軍步兵所使用的鋼盔的重量也才1公斤左右,而飛行員用的飛行帽的重量就更輕了。可以想像,把一個重達2公斤,而且還連著一根不那麼方便的電線的東西戴在頭上會是個什麼感覺。當時,飛行員還給這套裝置取了個外號:“鋼盔”。

最初的時候,飛行員都對這套儀器不那麼敏感,說白了,“偵察鷹”的夜間偵察能力依靠的不是飛行員的眼睛,而是雷達。如果飛行員能夠看到海面上的戰艦的話,那麼飛機發出的噪音早就驚動了敵人,沒有任何“偵察鷹”的飛行員希望飛到敵人的頭頂上,跟敵人打個招呼。可是很快,飛行員就發現這套儀器確實有一定的用處,而其最大的用途不是去尋找敵人,而是在返回航母的時候,可以讓航母關閉引導降落的燈光,從而避免因為發出了燈光而導致航母在夜間暴露的情況發生。

這也是當時屠健君等飛行員能夠想到的最好的用途了,當然,這是在指這次的作戰行動之前。

“老屠,你看到什麼了?”

“還遠著呢,什麼都看不到。”屠健君揉了揉脖子,“德國人真是五大三粗,什麼東西都設計得這麼大,也難怪他們能夠造出重量超過100噸的坦克了。”

“把‘鋼盔’給我用用。”水自清拍了拍屠健君的肩膀。

“得,我們要不換個位置吧。”屠健君笑著摘下了夜視眼鏡,可是飛行員座艙與後面導航員的座艙之間有一道金屬柵欄,眼鏡的體積太大了,根本就塞不過去。“算了,等下次讓你戴,我也免得受罪。”

“那我們可一言為定,到時候別反悔。”

“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