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壞貝���д摺⒗礪奐儀�砣涸凇斷執�難���輟芬皇槔錼庋�浪擔骸鞍徒鸕奈奶宀凰憔�澇彩歟�殘砘共皇粲諛侵摯曬┓錘賜魄鎂捉賴拇醋鰲��卑徒鸌約閡菜倒���奈難в鋂允薔�黃鴟錘淳捉賴摹�
中國人辦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一件事物的產生,有其本身的規律和價值推動,還存在其他的非理性因素。認同一位“大師”,在對人的判斷上,並非一定做到了與“大師”創造的藝術品本身所具價值的高度統一。 “大師”不一定就有大師級的不朽作品。世人所供奉的文學藝術大師,有的,確是更傾向於一時一地的輿論,只為當時當地裝點了門面。抽空當時當地的政治需要及與藝術無關的其他需要,“大師”就沒有了生存的依附,在歷史長河中漸漸消亡。趙樹理在中國文壇上的大起大落,佐證了這樣一個事實,政治可以扶植一位大師,也可以打倒一位大師。真正能與時間並駕齊驅的,是經得起時間和人心兩把鐮刀宰割的作品。所謂真金不怕火煉。
看人看問題,每個人都是居於一隅,在個人有限的視界憑有限的經驗談看法。個人如是,集體也如是。我們需要日常的評價甚至終極審判式的評價明是非,別善惡,辨真假,以此來建立社會秩序,維持社會道德。對於藝術,有沒有一種終極審判式的評價呢?
曾與凌叔華、袁昌英一起被戲稱為“珞珈三劍客”的教授級才女蘇雪林,對魯迅的“捧”和“罵”最是令人不解。“捧”,一捧捧上天;“罵”,口不擇言,無謂學術,不顧文人的雅面,恨不能將文壇旗手一棍打入地獄永世不得翻身。有趣的是,“捧”時,魯迅在世,“罵”時,是1936年後,魯迅已去世。1929年5月,蘇雪林稱魯迅是“中國最成功的鄉土文學家”。以後在《周作人先生介紹》中說魯迅的《阿Q正傳》“對中華民族病態具有深刻研究”,為中華民族病態“立下了許多脈案和治療之方”。1934年冬,她發表了《<;阿Q正傳>;及魯迅創作的藝術》,對魯迅小說的創作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37年始,蘇雪林卻把對魯迅的惡評作為自己半生的事業,立場的旗幟鮮明,用語的潑辣刻毒,堅守的時間之長,為文藝批評之罕事。
看蘇雪林如何罵魯迅:
“魯迅這個人在世的時候,便將自己造成一種偶像,死後他的羽黨和左派文人更極力替他裝金,恨不得教全國人民都香花供養。……”“魯迅的心理完全病態,人格的卑汙,尤出人意料之外,簡直連起碼的‘人’的資格還夠不著。”“魯迅在世時,盤踞上海文壇,氣焰熏天,炙手可熱,一般文人畏之如虎,死後淫威尚復如此,更使我憤憤難平了。”
蘇雪林借魯迅“打落水狗”之說辱罵魯迅的一段,此處不引。
同一個人批評同一個物件,前後態度天淵之別,捧時爾雅恭敬,罵時怒火中燒,這中間,又不知蘇雪林如何去平衡自己的內心如何去評估讀者對她此舉的臧否。英國十八世紀詩人Shenstone說:“失敗的詩人往往成為慍怒的批評家,正如劣酒能變好醋。”這句話用在蘇雪林的身上,顯然是低評了她。用什麼樣的語言,才是對蘇雪林的合理評價呢?如果魯迅先生在世,蘇雪林應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至少大眾認為,魯文的機智尖銳,是在蘇文之上的。
批評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就這樣與藝術創造者與藝術作品糾纏不清,創作與批評,一直是一種有趣的並存。面對各種批評,也是創作者必擔的憂樂。魯迅算是走運。
貝多芬是與時間齊驅了200餘年、在藝術的天空至今閃耀著光芒的大師,他的人及他的作品也不曾人人說好。海頓像這個世界上具備音樂欣賞能力的人一樣十分欣賞貝多芬的才華,但這並不表示他能容忍貝多芬那種大膽的創新精神和桀驁不馴的性格。貝多芬公然咒罵復辟回朝的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