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慕這層美妙的面紗,便很少從對方身上找出缺點。因為喜歡,對方的缺點在他們看來也成了個性十足的“優點”;因為喜歡,心境變得開闊,任何無傷大雅的缺點也都可以包容。

另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每當我們看到某個名人爆出醜聞總會顯得很驚訝。事實上,媒體的宣揚,如同為名人的形象渲染了一圈“暈輪”,我們心中有關這個名人的印象或許並非真實的他。他也是一介凡人,只不過比平凡人略微優秀一些,又怎能不犯錯誤呢?

此外,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以偏概全地對他人輕下評判。人們通常會認為漂亮的小孩更聰明,成績好的孩子一定品性優秀;漂亮的女人一定舉止優雅,富有教養;風度翩翩的男士一定事業較為成功,家境殷實;偶爾發過一次脾氣的同事一定是個脾氣暴躁、難以相處的傢伙;因為喜歡一個人,便“愛屋及烏”地喜歡上了與他相關的人或物,等等。

僅僅抓住並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徵,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徵下結論,是十分片面的。暈輪效應帶給人們認知最大的缺陷便是容易形成偏見。有時我們抓住了人或物的某個特徵,便憑藉主觀臆斷,牽強附會地推斷出其他特徵,或完美無缺,或一無是處,犯下片面性的錯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注意不要被別人的暈輪效應所影響,陷入以偏概全的誤區。

三國時,鳳雛龐統準備效力東吳,前去面見孫權。哪知孫權見他其貌不揚,舉止傲慢不羈,便心生不悅,將這位堪與諸葛亮比肩齊名的奇才拒之門外,儘管魯肅苦言相勸,也無濟於事。禮節、相貌與才華原本並無直接聯絡,孫權僅憑龐統沒有英俊的相貌和得體的舉止,便片面地斷定他只是一名沽名釣譽的平凡之輩,白白失去了一位棟樑之才。

相反,我們在應聘、交友過程中,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這種暈輪效應,有意將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示出來,便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與認可,獲得成功。

小劉是一位剛畢業的專科生。一天,他來到一家公司應聘,發現其他應聘者大多是本科、研究生學歷,頓時傻了眼。他想,如果按照常規程式投遞簡歷,自己肯定沒戲。於是,他趁中午招聘人員吃午飯時,拿著一張全英文版的畫報在他們面前閱讀。果然不出所料,招聘人員被彩色畫報吸引,探過頭來向小劉詢問。小劉充分利用自己深厚的英文功底,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向招聘人員介紹畫報上的內容。最後,他們對眼前這位擅長英文的小夥子十分青睞,從眾多高學歷的應聘者中錄用了僅有專科學歷的小劉。

儘管暈輪效應是一種容易將人匯入認知誤區的心理效應,如果運用得當,我們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它變作一塊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

16。 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有這麼一個實驗: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鬍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室裡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臺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開啟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鐘,全體同學都舉起了手。

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裡裝的是蒸餾水!”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