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襄陽偶遇(第1/2頁)
章節報錯
同是前往長安應試的學子,船上的儒生們此刻心裡又驚訝,又羨慕,又嫉妒,又歡喜……
大乾以武立國,雖以文治國,然而文人儒者卻從未真正達到過武者的地位。
為何?蓋因當年隨太宗皇帝打下大乾江山的,幾乎盡是道門與武道修士,少有儒修。
太宗皇帝李世民可不是朱元璋,他一向待功臣極好,這些開國之臣自然全都得到皇帝的恩裳垂憐。
他們背後的家族也都獲益頗多,有些成了新的世家,有些本來就是世家,且都是傳承武道,很少有讓族中子弟修煉儒道的。
再加之玄武門之變、武皇篡國、韋后之亂,大乾開國不過幾十年,就發生了這麼多的動亂,科舉也多有延誤。
發展到現在,儒道的現狀已經極為悲慘,只有沒錢窮得叮噹響養不起武者的家庭,以及家族裡武道根骨很差的人,才會嘗試去修煉儒道功法。
儒修少,才氣出縣的詩文自然也很少出現,更別提這一幕就在眼前發生,怎能不讓他們驚羨呢。
看著這群人此刻痴迷豔羨的樣子,蘇鶴心想這算什麼,未來幾十年,才是儒道蓬勃發展的時候,現在不過是個開始。
幾十年後,待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韓愈、柳宗元等詩文大家一個個出現後,儒修必定會如雨後春筍般極速增長起來。
蘇鶴拍了拍王之渙,用眼神示意他把這首詩的原稿收好。
每一首才氣出縣以上的詩文,都有獨特的能力,比如這首《宴詞》,詩中有“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之句,就能夠解除划船搖櫓之人的睏乏,並令船體加速前行。
而儒修最玄妙的地方在於,一首詩問世後,天下間所有儒道修士,都可以吟誦、撰寫之,並使用該詩的能力。
也就是說,今後凡是儒修,都可以吟誦這首《宴詞》來讓自己乘坐的船加速前進。
這也是變相地給這首詩宣傳,詩詞被傳唱的越多越廣,它的才氣也會隨之不斷增長。
王之渙被蘇鶴一掌拍醒,連忙將《宴詞》原稿收好,這可是他人生第一首才氣出縣的詩,意義非凡。
此時,船已經行至漳河上游,再往前就不能走了,於是眾人紛紛下船。
臨離別時,老船伕想將他們所付的船資退回去一半。
“有一半的行程都是這位郎君的詩句帶動船前行的,老夫和徒弟們沒費什麼力氣,這錢拿著心裡不安。”
一行人都固辭不受。
“老船家何出此言,就算是王郎君的詩文之力,也是因為坐了你的船啊,沒有船,詩句想加速也無濟於事。”
“是啊,再說船費是我等共同付的,詩卻是王郎君一人所作,船家就算要退,也退給王郎君吧。”
王之渙不好意思道:
“多虧坐了前輩您的船,晚輩才能偶得佳作,已是感激不已,哪裡還能再討要船費,這也太不知禮數了,前輩快收下吧。”
老船伕見狀,只得將錢收下,羨慕道:
“老夫以往只想多攢些錢,送家裡兒郎去武道宗門碰碰運氣,也許能做個武修,現在老夫明白了,將來一定要讓他們都去學習儒道!”
眾人聞言,紛紛善意地歡笑起來。
此時他們已經到了襄州地界,襄州治所襄陽,同時也是山南東道的治所,比之周邊州縣要繁華許多。
眾人商議一頓,發現各自行程不同,有些人想先向西進入房州、金州,再北上京畿道,有些則想先往北過了襄州、均州,再往西經過商州入京畿道進長安。
蘇鶴和王之渙則想先去襄州治所襄陽遊玩一番,反正春闈還早,不急於一時。
既然意見不統一,眾人就地散夥,各自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