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太行山(第1/2頁)
章節報錯
“什麼?”
安祿山大破契丹,還斬首一萬多人?
李林甫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前腳還被契丹蠻族打得龜縮城內固守不出,後腳就告訴他,安祿山身先士卒,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擊潰了蠻兵十數萬?
哄鬼呢?
然而那幽州斥候卻開口補充道:
“千真萬確,不僅契丹蠻族,奚族、室韋、靺鞨三蠻來犯之敵,也悉數被安節度率兵一一擊退,俘獲牛羊馬匹無數,某還要趕往京城向陛下報捷,告辭了。”
言罷,那斥候向李林甫等人抱拳一行禮,隨即縱馬向長安所在的方向奔去。
李林甫雖然驚愕,但身為右相的他並沒有輕信一個斥候的言語,而是傳令三軍將士繼續前行,以防此人是蠻族細作。
然而越往前走,河北道各州郡的捷報奏疏一封接著一封地向京都傳來,李林甫心裡頓時就信了八九分。
畢竟安祿山的影響只在幽州、薊州、平州等地較大,河北道南方各州不會一概聽從他的命令。
李林甫想到這裡,不由得嘆道:
“良機稍縱即逝啊,惜哉,惜哉……”
而不久後,身在驪山華清宮的李隆基也終於看到了一封封捷報奏疏,得知安祿山親平蠻族進犯,大喜過望,當著河北道斥候和宰相、堂官們對安祿山讚不絕口。
人就是這樣,罪過功勞只在勝負與否,安祿山一朝得勝,立時就在李隆基的心裡搖身一變,儼然成為了大功之臣,全然忘卻了此前他對安祿山的痛罵和憤恨。
同時,皇帝也沒有忘記下詔書喚李林甫等人回來。
就在李隆基興奮地傳旨之際,幽州來此的斥候聲淚俱下地跪地請命道:
“陛下,范陽多年來頻頻發生變故,兵戈四起,雖有朝廷歲歲發放錢款,但甲冑、軍械、法器等器物的消耗遠多於戶部的撥款,安節度懇求陛下憐惜我等幽州兵士,恩賜些軍械到幽州吧!”
如果沒有此事,安祿山向李隆基張口要東西,皇帝非但不會給,還會反過來懷疑他的用心。
但因為有了這一場蠻族入侵之事,李隆基的心理上就理所應當地傾向於這位平蠻安民的大功臣,自然也沒有意識到安祿山此舉有什麼不妥。
更何況那些器物已經被徵集好了,就運送在李林甫的大軍中,與糧車放在一塊,不用也是浪費,送回長安武庫更是麻煩,還不如分配到亟需的幽州兵馬手上。
於是,皇帝便又追加了一個旨意,命李林甫大軍返回雍州,但留一支偏師,運送這些軍械器物到范陽。
華清宮的使者趕到雍州府兵前時,大軍已經踏進了河北道境地。
李林甫對撤兵早就有心理準備,在聽得內侍尖細的聲音宣讀過陛下旨意後,當即面無表情地接過詔書,準備率軍西返。
而下一刻,又一匹快馬奔來,第二個黃衣使者又高聲讀過第二封詔書。
在聽到皇帝要將此次出征所攜帶的所有軍備器械送往幽州交付安祿山後,李林甫大驚。
但他並沒有當面抗旨不遵,而是恭敬地送內侍使者進後賬歇息,同時對幾個親信耳語了幾句,吩咐他們前去調取軍械。
少頃,李林甫留下一支兩千人的偏師押運甲冑軍械趕赴幽州,他自己則指揮著大軍向長安退去。
實際上,李林甫耍了個心眼兒,他並沒有把軍中全部的軍械給安祿山送過去,而是隻給了兩成不到,大部分都被他在回去的路上暗中留置於河東道邊軍處。
後來,當安祿山向皇帝哭訴告狀,言說有人貪墨軍械物資,李隆基責問時,李林甫圓滑地答道:
“老臣東出長安,途經河東道雁門關及朔方邊軍時,見本應為大乾精銳的當地駐軍竟衣衫不整,甲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