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後,王忠嗣接到皇帝詔書,將軍中一應事務盡交付哥舒翰、李光弼等人料理,隨即快馬加鞭地從隴右趕回了京都。

王忠嗣之所以如此毫無猶豫地奉詔回京,一方面當然是他問心無愧,另一方面,也在於他與玄宗皇帝的關係。

王忠嗣出身太原王氏,原名王訓,其父王海賓在攻打吐蕃蠻族一戰中戰死殉國後,正是玄宗皇帝撫養他長大,成為皇帝假子。

忠嗣這個名字,就是李隆基賜名予他的。

想當初王忠嗣剛進宮時,,入見帝,伏地號泣,帝撫之曰:“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

以霍去病的遺孤來形容年僅九歲的王忠嗣,足可見李隆基對他賦予了厚望。

因此,王忠嗣自幼在宮裡長大,與李隆基本人及其子侄等一應皇室子弟都甚是親密。

尤其當時的忠王,即如今的太子李亨,更是在皇帝的授意下,與王忠嗣相交甚篤。

王忠嗣長大成丁後,初戰即率數百精兵斬吐蕃蠻族數千,後又在新城之敗下大乾軍隊皆驚懼吐蕃時,單騎躍馬持槊挺進敵陣,左衝右突,殺數百人,令敵軍膽寒,由是大敗吐蕃。

李隆基非常高興,不斷地封賞他,短短數年時間,王忠嗣就一路官至鴻臚卿、金紫光祿大夫、左武衛大將軍,更是手握邊境四鎮節度使,宣告天下,儼然成為皇帝最為信任的左膀右臂。

在這種情況下,王忠嗣絲毫不認為,一個小小的董延光上書進讒誣陷於他,會造成什麼嚴重後果。

就算陛下不肯接受他的解釋,到時候也不過是幾句呵斥罷了,難道還會取他的性命不成?

說起來,王忠嗣還是如今大乾所有邊軍將士裡,修為最為強大的一位,乃是武道七境先天境的武修,堪比崇玄署天師級道士。

他一手提拔的兩位得力下屬:隴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哥舒翰,以及河西兵馬使李光弼,均為開元境修士。

因此可以說,王忠嗣若果真有反心,就那些數十年沒打過仗,安逸已久、武時荒廢的長安禁軍和雍州兵馬,根本不可能攔得住他。

別看羽林軍、龍武軍和雍州的府兵合計起來兵力要多於邊軍,但無論是領軍主帥還是基層士卒,兩者都毫無可比性。

王忠嗣懷著滿腔的忠義之心回來,然而他剛一入京,連皇帝的面還未見到,就被押入了大理寺刑獄中。

大理寺的官吏們也畏懼王忠嗣強大的修為實力,擔心他在關押或審訊中突然發怒暴起傷人,便要求給他扣上鎖靈枷,並服用封靈丹。

這兩樣器物均為崇玄署道長煉製,戴上鎖靈枷後,修士將無法調動體內真元和法術,而封靈丹則會短暫地封印住修士的大部分修為。

兩者一起使用,除非你是八境修士完全不受此間限制,否則無論如何,都再施展不出半點能耐。

盯著面前瑟瑟發抖的大理寺官吏們,王忠嗣沉思許久,最終還是沒有反抗,任由他們把鎖靈枷安置在他身上,也服下了封靈丹。

他願意相信,皇帝會英明神斷,查明真相的。

然而數日之後的朝會上,御史臺與中書省、門下省的三司官員們齊齊上奏,表稱王忠嗣結黨營私,阻撓軍計,罪當問斬。

這自然也是李林甫的安排,打蛇打七寸,畢其功於一役,徹底絕了王忠嗣再度起勢的可能。

李林甫當然也對王忠嗣的武道實力頗為忌憚,害怕若是皇帝僅僅只是將之貶謫,王忠嗣狗急跳牆、不顧一切地找李家報仇,那就欲哭無淚了。

李隆基雖有心打壓王忠嗣的地位權勢,卻也沒想過要他的命,此刻見朝廷上下盡皆要求處死罪臣王忠嗣,於是找了個藉口道:

“忠嗣之事,不可盡聽一面之詞,傳朕旨意,召隴右節度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