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釗利用圖讖上的文字,在芙蓉園內被皇帝賜名為楊國忠的事情,很快就流傳到長安坊間。

李隆基可不單單只是賜名,感動於這個“大舅子”的赤膽忠心,他還順手賜給楊國忠紫衣,令其代太府卿事,掌管皇室財政。

由是楊國忠地位再度升遷,從度支員外郎一躍而成朝廷三品大員,他欣喜不已。

飛黃騰達的同時,楊國忠也沒忘了當初在蜀地對他多有扶持的章仇兼瓊和鮮于仲通二人。

昔日,章仇兼瓊就是因為與右相李林甫不睦,而他身在劍南道,京中無人,這才派楊國忠入京,打通楊貴妃的關係,以為靠山。

如今楊國忠總算是站穩了腳跟,也沒有忘記舊主的恩情,當即就向皇帝諫言,大肆誇讚宣揚了章仇兼瓊在蜀地的德政,聲稱百姓對其極為愛戴,可謂是政績斐然。

這話倒也不錯,章仇兼瓊雖說是走了楊氏一家的門路,但那是為了應對朝中的政敵李林甫,他本人在治理劍南上也確實頗有建樹。

聽過楊國忠長篇大論的褒獎之語,李隆基也覺得章仇兼瓊不錯,便吩咐隨行的侍御史道:

“既如此,就命章仇卿回京,任戶部尚書、殿中監之職。”

侍御史聞言,領命而去。

一旁的楊國忠聞言大喜,趁機又向皇帝舉薦起鮮于仲通,畢竟章仇兼瓊要回京的話,益州長史和劍南節度使的職位就空缺了出來。

此時的李隆基很是信任楊國忠,更兼他是蜀地出身,對劍南道的瞭解遠強於長安人,便點頭答應下來。

於是,約莫一刻鐘後,內侍攜皇帝的旨意到達了中書省。

中書省的官員們在得知此事後,不敢擅自做主擬寫詔書,連忙前往政事堂拜見李林甫,詢問李相的意思。

李林甫聽中書省官員們講述過後,沉吟了一會兒,開口道:

“既是陛下旨意,當然要擬定詔書。”

同在政事堂的王鉷則擔憂道:

“李相,若令那楊氏小兒得逞,從此劍南道,都不復歸政事堂所掌控了!”

李林甫聞言笑了起來,“豈會如此,蜀地無有強兵,如何敢違背政事堂。”

“可戶部尚書被章仇兼瓊所得,其人一向與李相有隙,定會大加阻撓我等定下的國策。”

李林甫手指輕敲著桌案,緩緩道:

“楊釗……楊國忠,呵呵,倒是老夫小瞧了他,一時不察,被他尋機又爬上去了幾步。”

“可惜,楊氏一門倚仗的,不過是楊玉環一人而已,如貴妃不在了,他又能作何呢……”

中書省的官員們在下首聽著,心裡不寒而慄。

他們知道,李林甫這句話代表著,他要正式開始對楊氏動手了……

……

自從皇帝命楊國忠代行太府卿事後,楊國忠“恪盡職守”,以天下承平日久為緣由,奏請將天下各州郡積存的糧食變成輕貨,送到京師充實府庫,

又將天下義倉及丁租、地稅全部換成布帛,以充天子禁藏。

因此,今歲的稅賦徵收,朝廷幾乎顆粒無收,盡數變作了絹帛財貨併入了皇帝的私庫。

玄宗皇帝聽聞此事後,非但沒有責備楊國忠,還召公卿百官一齊前往觀看左藏庫。

當看到貨物錢幣堆積如山的盛況後,李隆基喜不自勝,當著百官的面狠誇了楊國忠一頓。

聽著皇帝的歡聲笑語,六部百司的官員們雖然對楊國忠心中不屑,但並沒有大驚小怪,反而人人一副見怪不怪的表情。

須知,當初戶部郎中王鉷升任戶口色役使後,就是用的類似的方法,以討得皇帝歡心。

李隆基本來下敕令免除了百姓當年的租庸調,但王鉷卻奏請徵收百姓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