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漓盡致。基層官員見上級,本應該很正常的事,而吳江凱為了見他一面可是花了巨大代價的。在鳳嶺口檢查站沒看到市委書記來迎接,居然把一干人凍在寒風中冷落。在指導工作時,不結合當地實際,憑空臆想,想到哪指導那,根本不考慮東泉縣有沒有能力承受。還有剛才張一生的說錯話,居然拂袖揚長而去,對基層幹部冷若冰霜,嚴重脫離了群眾。

但凡領導都愛擺個“架子”,尤其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一些小領導,下一回鄉派頭十足,百般刁難基層官員,讓人為止憤慨。為什麼官員們喜歡端架子,這其中存在一定的潛在原因。

架子彰顯權威。許多領導有意識的保持與下屬的距離,使下屬認識到權力等級的存在,感受到上級領導的支配力和權威。如果領導過分隨和,不注意樹立對下屬的權威,下屬很可能怠慢。

架子帶來神秘感。因為領導處於各種利益、各種矛盾的焦點上,他若想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必須懂得掩藏自己,使自己的心機不備窺破。如果下屬很容易就揣摸到領導的心理,他就很可能利用之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從而危及或破壞領導意圖的實現。而不暴露自己的最好辦法,莫過於增加與下屬的距離,減少接觸,使自己保持一種神秘莫測的狀態。

架子帶來滿足感。不同的人價值觀不同,實現價值的程度也不同。但就中國人而言,透過獲取權利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和社會價值一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衡量標準。毫無疑問,領導也需要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滿足感,有些時候,他還會因此而顯得沾沾自喜或洋洋得意,不自覺地表現為某種“架子”。可以說,這種心態在當下還是相當普遍的。

不難看出,領導的“架子”決非是一個簡單的道德問題,它還包含相當的領導藝術的奧妙,更有著心理學上的微妙含義。那麼,領導的“架子”又是如何練就的呢?

一是下屬“抬”的。官場歷來有“抬轎子”一說。這裡的“抬轎子”之人不是專指過去的“轎伕”,而是泛指那些喜歡諂媚、善於鑽營的下屬。無論什麼單位或部門,總有一些希望得到領導賞識的人,他們總喜歡吹捧領導,淨揀領導愛聽的說,成天“領導”、“老闆”地叫著、捧著,遇事也是早請示、晚彙報,甚至連出去“玩”小姐都是“領導先來”。這樣時間一長,一些原本沒有“架子”的領導,也會自然而然地被“抬”出了架子。

二是自己“悟”的。中國官場是最講究等級制度的。無論是在封建社會,還是在現今社會,某人身任高職,往往會引來眾人敬而遠之的目光,對於長期身在其中的一些人便漸漸地覺得官當得越大,似乎就越是高人一等。在他們心中,“架子”和“威信”似乎劃上了等號。

三是同僚“教”的。官場如同一個大染坊,為官一家親。只要是當官的在一起,一般都有說不完的共同語言。同僚和上下級之間的迎來送往,也被認為是“正常”的人際交往。“官官相護”,似乎是官場的一個“死結”。可是,就在這看似風平lang靜的官場形勢下,同僚之間卻暗藏著勾心鬥角,你爭我鬥。而在這爭和鬥中,“聰明”的人總能“學”到點東西,他們能從中揣摩出圓滑模稜、以時趨避的做官訣竅。一旦他們佔了上風,便會變得更加驕橫跋扈,因為他們深知,如果自己太軟,太沒有“架子”,就會被別人吃掉。

作為領導沒有“架子”似乎不行,但是有了“架子”又會給人一種無法接近和脫離群眾的官僚印象。細細品味,那些當官的也真不容易,人民需要沒有“架子”的領導,可是要想在官場立得住腳、站得長久,不擺“架子”還真是難。

龐懷遠不過是官場的一個縮影,沈桐在暗想,是不是章省長亦是如此呢?

沈桐顧不上想這些,追隨其後細心地記錄龐懷遠說得每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