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其實他心裡明白,黎元洪絕不會和楊秋鬧矛盾的。因為失去國社這棵大樹,黎大總統什麼都不是!再說了,還有四年總統任期就到頭,何必這個時候撕破臉?無非是做場戲給人看,告訴大家這是黎元洪修憲搞總統制,和他楊秋沒關係,所以沒違背當初在宋教仁臨死前的承諾。。。。。。。
面對這個燙手山芋,積極反對修憲的民主黨立刻轉移目標。對他們來說抗議修憲也就是喊喊。國社佔據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完全沒有翻盤希望,但接管西婆羅洲危機談判就不同了!被國社壓制十幾年,從未參與過國家外交大事的民主黨大佬們立刻發現,這是擴大黨派影響力的好機會,如果辦成全世界近兩千萬華僑還不得把民主黨視為恩人啊!
再說了,誰都知道楊秋不會真不管南洋,海軍調動南下是做好打仗準備的!這種狐假虎威的好事挑著燈籠也找不到。所以上海民主黨總部內立刻吵成一團。
“我看應該先聯絡英國,探探他們的口風。”
“不對!找英國人那就是送上門給人家打臉。既然婆羅洲是荷蘭的,就該找正主。只要逼荷蘭承認他英國也沒轍。”
“這哪行?英國拿著香港和新加坡呢,程璧光說了,就這兩個地方能管大半個南洋。應該找英國人出面。”
“找美國,美國有小呂宋(當時菲律賓民國稱小呂宋)呢。”
“你傻啊,你的臉面有他楊秋的腳底板大嗎?”
“法國呢?不是說法國和英國鬧得很僵嘛。”
“。。。。。。。”
比菜市場還熱鬧的會議室讓汪兆銘直搖頭,他終於明白民主黨和國社的差距有多大了!以前的孫逸仙、黃克強甚至宋教仁之輩就無法把握國際大勢,被周旋於德英美矛盾中的楊秋利用機會撈好處一路崛起。現在遠離執政圈整整15年後,人才斷裂更是嚴重,以至於一次小小的地區危機商量半天居然連先找誰都拿不出方案。反觀國社在楊秋率領下縱橫歐美進出國聯,鍛煉出像王正廷、慕容翰、貝祖貽這些年輕英傑,還將數萬國社年輕人送往海外鍛鍊學習,要技術有技術。要經濟有經濟,就算畫個裸畫都有大批可供挑選。
旁邊李烈鈞也同樣嘆氣,不由想起蔡鍔臨終前讓民黨好好當在野黨的提議。原來老朋友早已看出民黨虛弱本質,知道就算是扳倒國社上臺,也管理不好偌大的中國。所以才告誡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從培養人才做起。眼看大家半天拿不定主意,他也只好站起來:“分兩撥,日本和巴達維亞。”…;
“日本?關日本什麼事?”
作為民黨內少數參加過歐戰並前往俄國獨擋一面的高階將領,李烈鈞在民主黨內的地位太特殊了。很多人一直覺得如果不是當年的事情,即使比不上蔡鍔和嶽鵬,也不會比現在的吳佩孚和石小樓這些人差。所以即使有疑問。大家也只敢輕輕的說。
唯有汪兆銘暗暗點頭,說道:“俠如兄說的不錯,日本雖然與我國有過節,可畢竟是亞洲近鄰應該先爭取他們的支援。”
既然最有眼光的兩人都贊同,剩下事情就好辦了。民黨聯絡誰都難偏偏日本太容易了,而巴達維亞則由胡漢民打頭陣,最後為穩妥大家還推薦李烈鈞加入,畢竟他是軍方的人。決定後汪兆銘立刻把計劃向總統彙報,最後黎元洪乾脆任命汪胡李三人組成全權特使團,前往巴達維亞負責處理西婆羅洲危機。
主心骨都去巴達維亞了,留在國內反對修憲的民主黨更招架不住。在教育部長章太炎、鐵道部長詹天佑,陳果夫等人紛紛表態支援修憲,尤其是楊秋社會改革政策中最大的受益者三方,學生、工人和在農民中有巨大影響力的農社代表紛紛表態後,國會最終透過遷都議案,決定於1928年底正式遷都,同時還將修憲議案納入1926年國會工作計劃,這意味著實行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