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就只能掄著工兵鏟在戰壕附近和敵人肉搏了,然後戲劇性的一幕把雙方士兵、指揮官,包括洪濤都看傻了。

陸軍士兵的個人冷兵器作戰能力確實很差,一對一基本一兩個回合就被打躺下了,即便面對南邊的大明邊軍也好不到哪兒去。

但陸軍士兵們很快就找到了解決辦法,那就是組隊。以伍為單位,五個人湊在一起進退,由伍長帶頭一起砍殺一起防禦,在區域性形成了數量優勢。

蒙古士兵無論個人能力多強,面對五把上下翻飛的鐵鍬也難以施展,往往一個照面兵器就被打斷或者脫手,再然後就被砍成了血葫蘆。

在他們眼中鐵鍬不是鐵鍬,而是漢人搞出來的某種奇門兵刃。能掃能砍能掄能劈還能絞,招數私刀私斧更私錘,質地又極韌,很難對付。

經過很短時間的磨合,適應了直面生死的感覺之後,陸軍士兵們的肉搏小組居然越打越有心得,在步槍射擊的幫助下成功把缺口給堵上了。

再後來,當哪裡出現缺口之後,陸軍士兵們乾脆也不去琢磨怎麼快速烘乾步槍的發火裝置了,喊著口號掄著鐵鍬一起上吧。只要能稍微抵擋住幾分鐘,附近的同伴就會裝填好彈藥,用密集的彈雨把敵人壓下去。

“幫朕記上,刺刀要排上日程!”對於因此而傷亡的陸軍士兵,洪濤絕對負有大部分責任。除了運氣不好之外,還有陸軍武器製造方面的指導性偏差。

關於刺刀這種輔助性武器,洪濤很早就設計出來了,還做出了幾十把樣品交給海軍陸戰衛試用。由於沒得到太積極的回應,始終也沒量產。

到了陸軍籌建期,倒是想著再試試,如果有用就大規模裝備。但當時鑄造廠、機械廠和皇家火藥廠都在全力趕工步槍和野戰炮,如果要列裝刺刀,那就要對步槍進行修改,會嚴重拖慢進度。

然後洪濤就把刺刀給忽略了,他本身就不太願意讓士兵進行近身肉搏,總想著靠武器代差碾壓獲勝,以前也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沒出現過問題。

但今天的一場大雨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再優秀的武器也有不好用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的船長哪怕駕駛著航空母艦,依舊要考六分儀定位。

在不太耗費財力物力和做出大改動的前提下,能多裝備一樣就多裝備一樣。一百次才能用上一次沒關係,說不定這一次就可以保命。

不過如何改進軍隊武器裝備都是後話,眼下襬在洪濤面前的難題是繼續讓陸軍士兵蒙受越來越高的傷亡,還是放棄此行的全殲計劃。

經過腦海裡的一番天人交戰,他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想透過打亂敵人的指揮體系來緩解受到的壓力,再拖上一段時間,繼續保留完美實施計劃的可能性。

“傳令兵,命令火炮密集射擊敵人中軍!”其實想打贏這場仗,不靠孫承宗也可以做到,哪怕受到雨水影響依舊不難。

西北東三面的蒙古人可能是沒怎麼見識過火炮的威力,更不知道野戰炮的射程,一眾將領連同大纛就明目張膽的設立在一里多地之外的高坡上。

北面的更囂張,居然站在興和城的城樓上,白天的時候不用望遠鏡,以肉眼就能隱約看清楚裝束。南邊的大明邊軍稍微謹慎些,但帥旗也僅僅是遠了不到一里。

如果不是怕把敵人嚇破膽率先撤退,這場仗都不用打,每邊分配上十幾門野戰炮,一頓開花彈就能來個斬首行動,讓敵人群龍無首。

“轟轟轟……轟轟轟……”話音未落,一陣陣悶雷又從天邊傳來,然後西邊的高坡上就冒出了閃電……不對,是火光,同時伴隨著巨響。幾個呼吸之後,東邊、北邊也相繼傳來了悶雷聲和不斷綻放的閃光。

“打得好、打得好,再來、再來!”王承恩見狀直接就在廂車頂上跳了起來,大呼小叫的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