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原民族的火爆脾氣,鄂爾多斯使節自然覺得受到了羞辱。出言不遜還沒啥事,錦衣衛裡除了兩名懂些蒙古話的全聽不懂,但動手動腳還不交出隨身武器就很難睜隻眼閉隻眼了,當場發生了衝突,互有傷亡。

聽上去好像屬於互毆,實則不然。鄂爾多斯使節加隨從不過七八人,而錦衣衛有三十多人。結果就是使節一方人人掛彩,重傷兩人,其中一人第二天不治身亡。錦衣衛這邊有兩人肚子上捱了一腳,被踹吐了,有兩人手腕扭傷。

第二天,皇帝的聖旨來了,字數不多,當面宣讀完之後扔給使節,由錦衣衛派車護送出關,或者說是押送也成。

“額璘臣與素囊臺吉死於陣前,鄂木布楚.虎爾被生擒,對鄂爾多斯和土默特部叛軍襲擊聖駕一事已招供。朕是小心眼,對敵人從來不手軟。如果不想眼看著鄂爾多斯部被滅族,趁早滾回哈拉和林去!”

別看聖旨內容不多,根本也談不上文采,但規格很高。漢文部分是皇帝的御筆,這已經算很難得了。更難得的還配上了蒙文,好像生怕有人翻譯的時候斷章取義,導致察沙克大臺吉看不懂這些故意氣人的話。

更氣人的還在後面呢,沒過幾天鄂爾多斯部的使節可能還沒走到榆林鎮,聖旨的內容就在《半月談》上原封不動的刊登了。還附上了一篇由皇帝親筆撰寫的文章,題目叫做《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火槍》。

毫不掩飾的把矛頭直指左翼蒙古和女真大金國,警告對方動歪心思之前,最好先掂量掂量是不是大明陸軍的對手。同時也是向國內國外的所有敵對勢力正式宣告,大明的外交政策變了,從被動防禦轉為主動防禦。

對於想和平共處的部落、國家和勢力,雙方可以透過談判達成共識,展開正常的經濟往來。對於想靠武力劫掠威脅的,沒二話,戰場上見勝負。

與此同時,駐紮在大同的孫承宗部開始陸續接管灰溝營、偏頭關、雙溝墩、殺胡口一線的防禦,嚴密監視鄂爾多斯部動向。

說是監視,實際上孫承宗部有事沒事就以百戶為單位出關轉悠一圈,遇到鄂爾多斯牧人就抓,見到牛羊就搶,碰到駐地燒,邊牆之外百十里之內,一時間成了無人區。

有兩次孫承宗部集結了附近幾個關口的七八個百戶,每人雙騎,由當地邊軍將領帶路,從灰溝營渡過黃河進入榆林衛轄區,再出邊牆一晝夜向西北疾進一百多里。

連續踏平了鄂爾多斯部三個比較靠南的大營地,俘獲人口上千、牛羊馬無數。待訊息傳到察沙克大帳已經是兩天後了,再集合族人追趕,除了一路上零星的族人屍首,敵人已然過河而去。

往常都是遊牧民族利用速度神出鬼沒,襲擾大明邊牆尋找弱點乘虛而入搶了就跑。現在大明軍隊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和牧民玩起了游擊戰。

然後發現難受的居然是遊牧民族。大明陸軍依仗火槍優勢,完全抵消了牧人們的騎射功夫。遇到小股牧人直接攻擊,遇到大股牧人則挖坑防禦。牧人們拖家帶口的跑又跑不過,打也打不贏。

組織大軍圍剿,短時間成,時間長了先受不了的反倒是牧民。青壯男人都去打仗了,家裡的羊群、牛群、馬群沒人照顧。全民皆兵的辦法固然能把人口利用率提高,可也是把雙刃劍,搞不好就會嚴重影響生產生活。

察沙克大臺吉被逼急了,腦袋一熱,召集了小三萬族人向北渡過黃河,想去找歸化城的麻煩。只要把這裡的漢人軍隊打跑,土默特部就不敢再跟漢人皇帝走得太近,草原依舊是屬於蒙古人的。

可他遇到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漢人軍隊,戰法、武器包括士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歸化城下碰了釘子。無論族中勇士多悍不畏死,也頂不住火槍和火炮的射擊。只攻了不到一天時間,就不得不扔下幾千具屍體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