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樣的情況,村委會就把江海燕分配去了家裡沒有男人的劉寡婦家,把劉楊分來了男人比較多的胡家。

知青住進村民家,村委會是給了補貼的,所以劉寡婦家和胡家都沒有意見,就相當於是租房子給別人住了。

劉楊是一米七出頭的個頭,長得斯文白淨,還帶著一幅銀邊的近視眼鏡。下河村的姑娘家都沒有劉楊這樣白淨又幹靜的,哪怕不說明身份,劉楊和村民們站在一起,也能看出他們各方面的截然不同來。

胡家人對劉楊這個城裡人很好奇,胡爸胡媽還撐得住,年紀最小的胡青已經開始嘰嘰喳喳的問他問題了。

&ldo;你是從哪裡來的?&rdo;&ldo;城市裡是什麼樣的?是不是有好幾層的樓房?&rdo;&ldo;城市裡的人是不是發工資而不是發工分?&rdo;&ldo;大城市裡的供銷社裡是不是什麼都有賣的?&rdo;

胡家其他人雖然不好明著打探劉楊的底細,也不好意思問他那麼多問題,但既然還是小孩子的胡青問了,他們也不會阻止,而是豎著耳朵聽著劉楊的回答。

很快就摸清了劉楊的底細,他父母是中學老師,家裡還有弟弟妹妹,家裡條件一般。因為家裡孩子多,他一高中畢業,就報名去街道辦公室登記,然後就下鄉了。不過他還算是好的,因為報名登記的早,所以下鄉也就選在了本省的鄉下,離家還不是很遠。據他所知,他的好幾個同學都去了遙遠的大西北,那才真是天涯海角呢。像他這樣能留在本省的,還感覺自己十分幸運呢。

劉楊的父母都是中學老師,而他自己也是高中畢業,如果不是國家暫停了高考,他可能都應該去上大學了。在胡家人看來,劉楊家就是知識分子家庭了,對於這樣有學問的家庭,哪怕不說出口來,胡家人心裡還是有一份敬意的。

不過一開始幹農活,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兩個知青都不會幹活,忙了一整天,把自己累的要死,結果不如村民們幹兩個小時的勞動成果。

村子裡來了新人,剛開始大家還好奇,相處久了才知道這些城裡娃根本不習慣幹農活,光是每天隨大流的下地,只拿別人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工分,就已經磨掉了他們的一層皮。好在知青有國家的補貼,也有城市裡父母親人寄來的補貼,因此生活還算過得下去。

江海燕家似乎家庭條件比較好,每月家裡都有寄東西來,像是麥乳精,奶粉,糖果之類的在下河村非常稀罕的東西。連劉寡婦家的小孩也跟著她吃了不少的甜食。吃人的嘴短,因此平日裡劉寡婦忙完了自己的活,也會幫江海燕幹活,她們各取所需,相處的挺融洽的。

江海燕有家人補貼,看在那些難得的好東西的份上,劉寡婦也願意幫她幹活。因為這個,江海燕在下河村待了大半年,她的勞動能力也只增強了一點點,只是比過去黑了,面板粗糙了,實際上幹起活來還是那麼廢材。

劉楊家裡連來信都很少,更別說寄東西了。正因為如此,也許劉楊知道他只能靠自己,所以他比較能吃苦,剛開始還生疏的農活,後來就越做越上手了。劉楊忙完了自己的那份工作,還會去幫助另外一個知青江海燕。這也正常,其他人都是一個村子的,只有他們兩個是外來的,他們抱團親近一些,也是常理。

只要不需要下河村的村民拿自己的工分去養這些知青,那村民們對這些顯得有些嬌氣的知青也沒有多大的意見。

江海燕一年後就離開了下河村回城了,後來知青辦的人說,她是家裡的獨生女,按照政策本來就不需要下鄉的。不過江海燕有理想,有熱血,所以自己偷偷報名下鄉了。然後一年之後,她就被現實的辛苦打敗了,同意了父母讓她回城的安排。

不過放到劉楊身上就沒有這樣的好事了,他家子女多,除了他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