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君臣之間,並沒有什麼默契或者共同的政治抱負。

因為這時候的太上皇,除了想把權勢牢牢的攥在手心之外,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和心情去考慮這個國家,甚至千千萬萬的百姓了。

有志向的讀書人嚮往的是做商鞅,王安石,張居正那樣的官員。哪怕最後的下場不太好,他們也真真正正的改變著國運和世道,在巍巍青史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名字。

如果沒有那份機遇和本事,退而求其次,也想將來能成為六部尚書,甚至閣老。不說變法改變整個國家的國運,起碼權勢在手,能決定許多國家政策和成千上萬人的命運。

可林如海基本就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為他成為太上皇的心腹的時候,太上皇年紀太大了,已經不可能再重新培養一個閣臣。他既沒有這個時間,也沒有這份心力了。

所以在太上皇晚年之後,才跟著他的這些心腹臣子,在某些意義上來說,都是隨時可以拋棄的棄子,太上皇用歸用,賞賜歸賞賜,但真沒放進心裡。捨棄了哪一個,也不算太心疼。因為他是皇帝,他想培養新的心腹太容易了。朝廷上新進的沒有背景和勢力的官員那麼多,他想讓其中的哪個小官聽話,誰還敢不聽呢。

就像林如海,難道他很喜歡給太上皇當棋子嗎?也不過是沒有別的選擇罷了。

林如海生不逢時,因為太上皇之後的皇帝也是個明君,可這個明君嫉惡如仇,又對太上皇心存不滿,所以他這個太上皇的心腹註定得不到重用。

他這一生的官運基本已經到頭了,現在的林家是林璟的時代了。

林璟在新皇登基之後才出來考進士,也就是這麼個意思,不想再牽扯到上一任皇帝,又因為什麼原因導致仕途不順。

可惜林璟的運氣也不怎麼好。

新皇剛登基,就冊封了一個出身低微的貴妃,大肆的寵愛她,還提拔了她的孃家人,用她來壓制皇后和剛冊封的承恩公府。而皇后素有賢名,她的家族又在新皇奪嫡和登基的過程中出了大力,並無什麼明顯的過錯。

如果新皇是個色令智昏的蠢材,那還罷了。可惜新皇聰明非常,在先皇諸子中也是出了名的精明能幹。他這麼做,顯然是故意的。

林如海對新皇的評價立即降了一個級別,新皇極其聰明,性情卻有些急躁和刻薄寡恩。借了皇后家的力,此時卻又嫌棄皇后孃家權勢太重,破壞了後宮和前朝的平衡。

剛剛過了河,就想要拆橋了,也未免變臉變得太快了。

當然,新皇想要後宮平衡‐‐不要皇后一家獨大;想要在前朝培養新的心腹‐‐用他們來平衡過去在他身邊作用極大,紮根極深的承恩公府勢力

‐‐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後宮和前朝確實都需要平衡,任何勢力一家獨大對皇帝來說都的確有顛覆皇權的危險。

但是他做得太急了,也做得太難看了,明晃晃的搞出了寵妾滅妻的把戲。

哪怕沒有窺探出皇帝脾氣秉性的全貌,林如海也當即做了決定,林璟絕不能成為新皇的心腹手下‐‐因為這個皇帝太多疑,太急躁,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就像新冊封的貴妃和她的孃家,此時真是如烈火烹油之勢,看上去真是蒸蒸日上。可是承恩公家不是好惹的人家。而且像貴妃孃家這樣身份低微,因寵得官的人家,也是被全體科舉官員們排斥的。

可以說,貴妃的孃家除了皇帝的寵愛之外,並沒有什麼盟友和支持者存在,未來實在堪憂。

林如海發現新皇並不像先皇‐‐先皇剛直執拗,對敵人毫不留情,但對自己人和心腹重臣確實是坦誠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