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悔。

………【第一百二十七章 鏡中人】………

我走到鏡子前,凝視著自己的眼睛。我飛快地做了一個動作,想使鏡中的影像始料不及,但鏡中人和我一樣敏捷。

“我是誰?”我問。

鏡中人也不回答,有一剎那,我很疑惑,弄不清剛問問題的是我,還是鏡中的影像。

我用食指點著鏡中人的鼻子說:“你是我。”

對方依舊沒有反應,於是我把句子顛過來:“我是你。”

我感到一陣眩暈,慌忙查詢我與鏡中人的區別。我竟然發現鏡中人原來是…我這才從夢中驚醒!

………【第一百二十八章 我看憐憫】………

一次車禍使薩拉失去了一條腿。她今年剛11歲。從醫院回來後,她用柺棍幫助行走。薩拉在醫院理療科學習了很長時間怎樣照顧自己,怎樣藉助於柺棍行走。醫生還特意囑咐讓媽媽鼓勵薩拉自己照顧自己,不要為她做過多的事。而媽媽卻為女兒而傷心,她總想替女兒乾點事來安慰自己,從感情上彌補對女兒的不足。她把能幹的事,全替女兒幹了。幫她換衣服、洗澡、洗衣服,幫她把飯送到房間裡,有時還幫她梳頭。媽媽幹得越多,薩拉就幹得越少。薩拉乾的越少,就越對自己沒有信心。她慢慢地只呆在自己房間裡,什麼都無心幹。就這樣薩拉從一個總是笑嘻嘻,勇氣十足,自己幫助自己的孩子變成了常常發脾氣,唉聲嘆氣,無能為力的孩子。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身有殘疾的孩子,而真正能使他們活得充實、自信的家庭並不多,成功地救助自己的殘疾孩子是每個真誠父母的美好願望,而實現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身體有殘疾的孩子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憐憫。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我們僅僅是憐憫他們,會給他們增加更大的心理壓力。而醫院裡護理這些殘疾兒童的醫生和護士卻發現這些孩子們很有勇氣和毅力彌補自己的不足。護理人員強調,憐憫是有害的。由於感受到父母朋友的同情、憐憫,這些孩子們的進步速度反而減慢,信心不足了。醫護人員的觀點並未得到父母的足夠理解,這些孩子的父母認為他們對孩子們太嚴厲,殘酷和沒有同情心,認為醫院應給孩子們更多的照顧和幫助。他們不是不愛這些孩子,而是對他們的困境並不憐憫。在醫院裡,醫生更多地是從精神上鼓舞他們,激勵他們鼓足勇氣,以自己的奮鬥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而父母的愛因大多數表現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結果卻令他們躺在輪椅上更像一個無法治癒的病人。

孩子們的生活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做父母的都希望他們能幸福健康的生活,身體上的缺陷無法彌補,但如果他們有一個強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戰勝困難的毅力與決心,不自憐自惜,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後,會比在父母憐憫,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要有能力和幸福得多,父母對他們的愛的意義表現得要深遠得多。

有病的孩子比正常孩子更需要我們在道義上支援他們,培養他們的勇氣,以戰勝困難。疾病對孩子是嚴峻的考驗,使孩子們更感到他們無能力為力的渺小。憐憫就更增加這種壞的影響,挫傷孩子們戰勝疾病的勇氣和毅力。憐憫總是暗示著恩惠、恩典,並不增進勇氣。父母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對孩子和藹可親,同時拒絕替孩子們幹他們能幹的事情。恢復過程常常對孩子和父母是最困難的過程。如果用鼓勵來代替憐憫和不必要的服務,會使孩子很快地適應正常的生活。

………【第一百二十九章 得失相融】………

漫漫人生的征程,誰能肯定是得還是失?我想無人能確切的回答。因為上帝在你的左手邊拿掉一樣東西,那麼他將在你的右手邊放上同等價值的東西。人生總是得失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