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為什麼。我就是想出去走走,不想一直被困在京城裡。我說的是真。你看我真誠的眼神。” 胤祦正經不過兩句話。其實他也是想打馬虎眼,不想說真正的原因。 當然胤祦說的是真話。他離家出走,的確是想出去走走不想被困在京城。 他離家出走不僅僅是為了躲避賜婚,也是因為在宮裡待悶了。 前世自由出行方便,假期的時候她還經常和舍友們來一場說走就走旅行,搞過好幾次大學生特種兵旅行。 她雖宅得住,但也喜歡出去旅遊。 皇宮雖奢華,但那四四方方的天,每天都一樣的生活,每天繁重的學習讓他厭煩,就想出去走走。 雖說康熙南巡北巡也沒少帶他,可是跟著康熙出去也不自由。無論做什麼都有人監視,無論做什麼康熙都知道。 以前小的時候還能跟康熙開玩笑撒嬌,任意胡來。可是隨著年紀增長,康熙對他們這些皇子的態度也變了。 尤其是太子和大阿哥大婚有了孩子之後,康熙的變化更大。雖然他什麼都沒做,但他和康熙之間已經莫名疏遠了。 以前在康熙面前他不用在意那麼多細節,到後來在康熙面前都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謹慎再謹慎,連走神都不敢。 這樣的壓力胤祦不喜歡,太壓抑了。 除此之外,還因為大婚之後就得入朝參政,胤祦一點也不想入朝參政,他只想當鹹魚。不想和兄弟們爭權奪勢,也不想被大臣們裹挾著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他就是想逃離皇宮,逃離朝堂。 當然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論權謀爭鬥他鬥不過他那些天生就懂權謀爭鬥的兄弟們,論政治素養和敏感度,他是更不如他那些兄弟們。 可是他也知道,若是他不入朝參政不辦差不立功,那就不能被封爵位。可他不想入朝參政人差立功,也不想上戰場打仗立功,他又不想當一輩子光頭阿哥,讓額娘蒙羞。 胤祦思來想去,就只有出海這一條能立功,最適合他;所以他才決定出海的。 出海就不用被逼著娶嫡福晉,不用入朝參政,也不用在康熙三十七年的時候隨康熙出征打仗,也不用跟兄弟倆們爭權奪勢,鬥來鬥去。出海帶東西回來也是立功,他帶回來三十多艘船的金銀珠寶和無數稀世珍寶以及各種物資。 他立下的功勞應該能換個爵位了吧,說不定康熙能封他個王爺噹噹。他連封號都想好了,就叫鹹郡王或是鹹親王。以後他就是鹹魚一條。 當著太子面,胤祦又走神了。 太子看胤祦沒正經樣,這性子是和六年前一模一樣,一點都沒變。讓太子感到親切,覺得他的三弟沒變。 可是想著六年過去胤祦這性子一點都沒長進,也是叫太子心裡無奈。 太子知道胤祦不會跟他說謊,他心裡相信胤祦的說辭,當然他也知道胤祦沒全說。 “既然你不想說,那你就自己回去跟汗阿瑪解釋吧。”太子沒再問胤祦。這也是太子對胤祦的包容。 胤祦聞言朝太子露出燦爛的笑容,跟小時候一樣燦爛乾淨的笑容。胤祦坐到太子身邊去,手肘碰了碰太子手說道: “二哥,我都六年沒回京了,你跟我說說這六年的事,兄弟姐妹們的事,不算得我什麼都不知道,回去抓瞎。” “你想知道什麼?”太子問,意思是胤祦想知道什麼就問,能回答他就回答。 胤祦想了想說道:“先說說兄弟們……” 太子直接告訴胤祦:“四弟,五弟,六弟,七弟,九弟,十弟,十一弟,十二弟都已經大婚了,連十三弟也有賜婚了……連十一弟和十二弟都有孩子了……就剩你這個光棍到現在還未娶嫡福晉……” “……三十七年汗阿瑪給諸皇子冊封爵位,大哥被封為直郡王,四弟被封為誠郡王,五弟被封為雍郡王,六弟,七弟,九弟,十弟被封為貝勒,下面的弟弟沒有被封爵位……” “宮裡三十四年添了十八弟胤祿,三十六年添了十九弟胤禮。三十五年時十三弟胤禌因病去……” “三十六年四妹妹和親喀爾喀部,汗阿瑪已經給五妹妹賜婚佟家……” “三十三年你離開京城那一年冬天冬月,貴妃薨,汗阿瑪追封溫僖貴妃。十弟年幼,汗阿瑪讓淑妃娘娘照顧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