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哦?恐怕先生這幾天沒空。”那人回絕道。
“如果他看到一樣東西,也許就有空了。”說著,閆至陽突然從揹包裡摸出一樣東西遞給那人。
我湊過去一看,只見他遞上去的正是那個青銅盒子。沒想到鑄劍世家的人還研究鑄造別的東西??
這盒子閆至陽並未交給老道,居然是帶在了身上。
看門的一看那盒子,神色怔了怔,不過雖然他看出這玩意兒不是一般的東西,卻也說不出青銅盒子的名堂。
那人沉吟半晌,說道:“幾位,這件事我做不了主,希望各位等等,我去問問少主。”
閆至陽點頭道:“可以。”
那人於是將青銅盒子給帶走了。我看著他離開的背影,問閆至陽:“我說,他就這麼拿走了,萬一不還給你怎麼辦?”
閆至陽說道:“這麼大的鑄劍世家,不會好意思去做這種下三濫的事情。”
“但願啊。”我嘆道。
於是我們在外頭等著。等待的過程裡,我往裡頭看了看,聽到有叮叮噹噹的聲音從院子裡傳來。
鑄劍,做刀都挺擾民的,當年朱棣私造兵器,養了一群雞鴨在院子裡為了掩飾兵器的聲音。突然地我就明白了這鑄劍世家把大宅建造在深山裡的原因。
過了一陣子,那人拿著青銅盒子走了出來,顯然神情恭敬了許多:“幾位請進,我帶你們去找少主。”
我一看這玩意兒好啊,倒是挺管用,比請帖好。於是我們四個跟著那男人進了院子。
進院子之後,我瞧見四下裡的房間居然都是開著門的,而且裡頭並非擺放著傢俱,而是很奇特的作坊一樣的地方。
我覺得好奇,便問謝星河,這些地方都是幹啥的。
謝星河解釋說,鑄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劍大體上有五道工序。這沿途的最初的幾個房間,分別是進行這五個工序的場地。
首先,第一是制範,即製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範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乾,再加修整,質地似陶,故稱泥範或陶範。所以第一個房間的許多匠人也正在做一些形態各異的劍範。
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制範是否精細。制範還要為以後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名文,都必須預先在劍範的內壁上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這都是學問。
第二個作坊裡的人就忙的是調劑了。劑即劑量,指劍中的金屬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鍊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這是決定一把劍效能的關鍵環節。
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鍊裝置、純潔的原材料,又無精確的測試手段,匠師們在這種情況是經過長期實踐,摸索總結出了金屬的配比規律,所以優秀的匠人手藝非同一般。
第三個作坊的匠人則是開始熔鍊,然後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鍊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幾分混入,故現青白氣;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溫度再高,銅全熔化,銅量大於錫量度,一進只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淨,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太多氣化跑掉了,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然後可鑄也。銷煉成熟,可以澆鑄了。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師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後來人們用“爐火純青”喻功夫純熟,就源於這裡。
為了提高青銅合金的質量,工匠們還對銅錫進行多次熔鍊,以進一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