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辰答應了裴倩,把專案賣了錢,也辦出國,然後他們會在國外結婚。到時候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她的父母就算想反對也沒辦法了。

“從這一點看來,裴倩還是愛你的!”雷濤聽了莊辰的話沉思了片刻之後說道,“裴倩家的地址你知道嗎?”

裴倩的家住在淮海中路567弄。這裡還有個聞名海內外的地名——霞飛路。這裡原本是法租界,霞飛路之名就是以法國名將霞飛之名命名的。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此地可是堪稱海州的時尚之源。這條長約4公里的商業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薈萃,其中不少是俄僑老店,以歐洲樣式的商業佈局。

567是一條外表修繕整潔的老式弄堂,這就是著名的漁陽裡。雷濤走進去經過6號門的時候,看到了一塊銅質銘牌“團中央舊址”。門前正好有一隊身穿校服的中學生排隊進入參觀。海州曾經是地下黨中央的所在地。這樣的地方在海州還有很多。

“裴家姆媽,今朝嘎早回來啊!”

“小倩今朝從學堂裡回來,我就去菜場買了她喜歡吃的野鯽魚……”

雷濤駐足看著這棟歷史建築的時候,旁邊傳來了兩個中年婦女閒聊的聲音。

那位裴家姆媽的手裡還提著一個布袋子,袋子裡裝著一些青菜之類的蔬菜。她的另一隻手中還拎著一條活魚。

就在這時一個兩個中學生突然脫離了隊伍追打著嬉鬧起來。眼看著就要撞到兩位大嬸的時候,雷濤將那個收腳不住的小傢伙攔了下來。

“謝謝儂,謝謝儂……這幫小猢猻就是這樣調皮搗蛋!”裴家姆媽被這小傢伙嚇了一跳。雷濤把他拉住之後,她忙不迭地感謝著。

“大嫂,我想問問……您知道17號在什麼地方嗎?”雷濤看著這個裴家姆媽的臉有點面熟,心裡邊有了些猜測,便笑著問道。

裴家姆媽就是裴倩的母親,聽到雷濤打聽17號,便笑著說道:“我家就住17號。17號一共九戶人家呢!你找哪家啊?”

“有個叫裴倩的,復大的學生。我就找她。”

雷濤的話一出口,裴母有些警惕地打量了他一眼。她裝出了一副事不關己的淡然,問了一聲:“找裴倩啊!你有什麼事找她嗎?”

雷濤笑著解釋道:“哦!我代表我們公司和裴倩小姐談一筆業務。”

“談業務?她一個學生,你有什麼業務和她談啊?”裴母此時心裡的警懼越來越強烈了。

“裴倩她擁有一項技術發明的部分股權,我們公司想買這個技術,所以我就來和她談談……”雷濤的話讓裴母驚訝地嘴巴張開都合不攏了。她身旁的鄰居也聽得清清楚楚,不到十分鐘整條里弄都知道裴家出了個發明家,有人來買專利了。

第二百四十四章 螺螄殼裡做道場

裴家住的是老式的石庫門房子。

石庫門住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十九世紀後期,在海州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作門框,漢語中把圍束的圈叫做“箍”,如“金箍棒”、“箍桶”、“袖箍”。這種用石條圍束門的建築就被叫做“石箍門”。

海州是個移民城市,當年海州有一段時間臨安省甬波人比較多,他們將“箍”這個字音唸作“庫”,久而久之海州的“石箍門”就成了“石庫門”。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華夏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石庫門裡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