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忠體國的人,怕是這百官都是奸賊了。”

“你,你!”東方文傑說到這忽然仰天大笑道:“我東方文傑竟然沒看透你,好,好!”

“你想先弄死宇文素,然後你調兵來在除了我,到時你就可以靖難為帝了?只可惜你的算盤打的太差了。”林南說完擺手令人將他拉了下去。

(網網)w

正文 第234章 【盛世】

林南終於剪除了異己,這一次大清洗,宇文素,蘇庭林,東方文傑三大門閥瞬間垮臺,光斬首人眾就多達八萬餘人,門閥勢力也逐漸消亡了下去。他又派大軍剿滅了唐家堡的判賊,可是唐家父女倆卻沒了蹤影,這讓他鬱悶了好一陣子。不過想到唐玲兒尚在人世,心裡的一點點愧疚之情也就平息了。林南這時也發現了自己當初有著太多的想當然,他此時的思想已經不再是做一個昏君了,至少不想做一個亡國的昏君。

他首先吸取了以前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但是林南最重視的還是人才的選拔,在華夏古代的意識裡,選拔人才是要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的。可是當一個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備的時候,哪個是熊掌、哪個是魚?到底應該選哪個?傳統的說法是,首先我們要德才兼備,這個話沒錯,但是不能兼備呢?傳統的做法是先德後才,但是林南的做法正好相反,他頒佈求賢令,公開提出一個口號,叫做“唯才是舉”。也就是說當德和才一旦發生衝突和矛盾的時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

他這個口號一出,許多大臣都表示反對,原因是如果一個人連至少道德品質都有問題的話,怎麼可以做官呢?林南大膽的提出三種設想。

第一種,有德無才,道德上倒是無可挑剔,老好人一個,啥也幹不了,這種人我拿了有什麼用?第二種,求全責備,我好容易發現一個人才,大家來提意見說他有一個什麼什麼毛病,我是用還是不用呢?第三種。就是弄虛作假,一個人才為了能夠得到晉升的機會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這個是不行的。既然華夏古代有了這樣的弊病,林南的做法就必須來矯正,而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所以林南不能說德才兼備,必須說“唯才是舉”。

林南甚至提出這樣一個說法,就是隻要是這個人有才,哪怕不仁不孝。你們都儘管推薦給我。所以林南在處理德才關係的時候他的做法是:德才兼備固然最好,但最主要的還是唯才是舉。

再這個前提的感召下,一大批人才聚集到了林南的周圍。文有杜如晦,李靖,麻叔謀等。武有侯君集,徐世績,羅成等。

這以後林南又提出了關於“廉與貪”的問題。林南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比如有些人愛佔小便宜,當官的時候順手牽羊牽些什麼,但這些人的本質並沒有那麼壞,而且拿的東西也無關緊要,所以林南對於這樣的人的態度就是罰俸。華夏古代總要講究清正廉潔,比如朱元璋是最恨貪官的,甚至發明了扒皮填草這樣的酷刑來懲治他們。結果呢?明朝的貪官卻是所有朝代裡最多的。就是那些所謂的君子,也大多是偽君子,面上裝著不拿,其實心裡還是想拿的。

所以林南先是給官員提俸,使他們的俸祿達到除了可以養家之外還有些富餘。然後面對小貪也只是罰俸。但對於大貪卻也十分嚴厲,予以誅九族的大罪。就好比一隻會抓老鼠又愛偷東西吃的貓,你沒必要因貓偷了點東西你就一棒子打死他,因為它留著還是有的。至少能逮住老鼠。

但這些不代表林南就不注重法制,他曾親自宣佈:“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恐怕也只能是穿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