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聽了方孝儒的話,說道:“方孝儒,孤知道你,說起來,你還算是孤的師弟呢,你怎麼會在國子監啊?”

朱標的話音剛落,方孝儒微微一愣,隨即露出了一抹淡然的笑意。

他拱手作揖,恭敬地回應道:“太子殿下明鑑,臣幼時曾受業於宋濂宋公,承蒙他老人家教誨,得窺聖賢之門徑。

後蒙陛下恩澤,得入國子監深造,以期能為朝廷盡綿薄之力。今日得見太子殿下,實乃臣之幸事。”

方孝儒的身影顯得愈發清瘦而堅定。他的話語雖平實,卻透著一股子不屈的傲骨。

朱標看著他,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他知道,這位師弟雖然年輕,但胸有丘壑,日後必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他緩步走上前,輕輕拍了拍方孝儒的肩膀,笑道:“好,不錯,那師弟,等會你也跟孤一起離開。”

陽光灑在兩人身上,方孝儒抬起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彷彿已經看到了自己為朝廷效力的未來。

這時,一名學生站起身來,說道:“太子殿下,學生齊泰,學生覺得,朝廷當廣開才路,不拘一格,此為國家大事。

當今之世,人才輩出,若只以資歷論英雄,恐有遺珠之憾。

學生願為朝廷獻上一策,建議設立‘英才選拔’之制,讓有志之士得以脫穎而出,為朝廷效力。”齊泰說完,便深深一揖,等待著朱標的回應。

朱標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他轉過身來,看向齊泰,眼中滿是鼓勵之色。

他微微點頭,道:“齊泰,你言之有理。朝廷的確需要廣納賢才,不拘一格。你覺得,如何選擇呢?”

齊泰思索片刻,恭敬地回答:“現如今,儒教為我大明根本,很多儒教學成之士,都因各種原因而無法入朝為官。

他們或隱於山林,或埋沒於市井,但心中卻懷揣著治國安邦之志。

學生以為,朝廷可以設立一個特殊的選拔機制,不拘泥於門第與出身,只看重才學與德行。

可以定期舉行儒學大考,讓有志之士得以展現才華。

同時,也可以派遣使者深入各地,尋找那些被埋沒的人才,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

如此,必能吸引天下英才,共襄大明盛世。”

朱標一聽這話,眉頭馬上就皺了起來,要知道他可是跟朱元璋一樣,特別討厭這些儒教學士的迂腐。

他當即就反駁道:“齊泰,你說的那些儒生,不過是些只知道搖頭晃腦、滿口之乎者也的書呆子罷了,他們能有什麼真才實學?

讓他們來輔佐朝廷,豈不是要誤國誤民?”

齊泰聞言,並未氣餒,而是耐心地解釋道:“殿下,儒生雖有些迂腐,但其中不乏有真才實學之人。

他們飽讀詩書,通曉經史,對於治國安邦之道有著獨到的見解。

只要朝廷能夠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他們必定能夠為大明江山貢獻自己的力量。”

朱標轉頭看向劉三吾,劉三吾會意,他捋了捋鬍鬚,走到朱標身邊,輕聲道:“殿下,內閣本就是小朝廷,各種聲音都應存在,才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齊泰所言,雖有些理想化,但其中蘊含的選拔人才之意,卻值得深思。

若朝廷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廣納賢才,那大明江山必能更加穩固。”

朱標聽後,眉頭稍緩,他望向劉三吾的眼神中多了一絲讚許。

劉三吾繼續道:“至於儒生,他們雖有些迂腐,但學問與見識卻非一般人所能及。

若能正確引導,讓他們將所學用於實際,必能為朝廷帶來不小的助力。”

朱標微微點頭,目光中閃過一絲思索的光芒。他轉向劉三吾,語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