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戰報已經透過八百里加急送到應天。

大殿之內,燭火搖曳,將朱元璋堅毅的臉龐映照得明暗交錯。

他手握軍報,雙眼微眯,嘴角勾起一抹滿意的弧度,笑聲如洪鐘般在大殿內迴盪,震得樑柱似乎都輕輕顫動。

四周侍立的群臣,聞笑聲而神色各異,有的面露喜色,有的則暗自思量。

朱元璋的笑聲戛然而止,隨即站起身,大步流星地走到殿前,展開軍報,高聲宣讀:“‘燕王率軍誘敵,將元軍引入火炮營的設伏之地,直接殲滅!

’好個老四,不愧是咱的兒子,現在帶兵能力越來越強了!”

言罷,他將軍報重重拍在龍案上,眼中閃爍著志在必得的光芒,彷彿已預見到天下一統的輝煌圖景。

眾大臣聞言,紛紛躬身向前,雙手顫抖著接過軍報,如同接過勝利的火種。

他們的眼神中既有對燕王英勇的欽佩,也有對大明帝國日益強盛的自豪。

燭火映照下,一張張臉龐因激動而泛紅,有的大臣眼眶微溼,彷彿能透過這薄薄的紙張,親眼目睹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

一位老臣,鬍鬚輕顫,讀罷軍報,不禁老淚縱橫,雙手高舉過頭,高呼:“天佑大明,我皇萬歲!”

其餘大臣見狀,也紛紛效仿,殿內頓時響起一片激昂的萬歲之聲,與窗外夜風中的松濤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勝利的頌歌。

殿內氣氛高漲,朱元璋的目光掃過群臣,最終落在一位年輕將領身上,那將領身著鎧甲,英氣勃發,正是燕王派出來送信的小將。

他走下龍椅,緩步至將領面前,親自為其整理了一下肩頭的鎧甲,沉聲道:“卿家英勇,隨燕王立下赫赫戰功,咱心甚慰。

他日疆場再展雄風,定要讓那四海之內,皆聞聽大明鐵騎之聲!”言罷,他輕輕拍了拍將領的背,那力道中既有讚賞,也含著沉甸甸的期許。

將領跪拜在地,聲音堅定:“臣願誓死追隨陛下,為大明開疆拓土,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說罷,他抬頭望向朱元璋,眼中閃爍著與帝王相同的熾熱光芒,那是一種對勝利的渴望,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憧憬。

周圍群臣見狀,無不動容,整個大殿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充盈,那是屬於大明帝國的榮耀與輝煌,正激勵著每一個人,向著更加遼闊的天地,勇往直前。

大殿內,燭火因一陣微風輕搖,光影在朱元璋與太子朱標的臉上交錯,添了幾分凝重。

朱元璋回到龍座緩緩拆開宗彌送來的信件,那雙閱盡滄桑的眼眸逐漸緊縮,眉頭緊鎖,彷彿能從中讀出千般憂慮,萬般複雜。

他輕輕嘆了口氣,將信件遞給了一旁的朱標,目光中既有期待也有考驗。

朱標雙手接過信件,緩緩展開信紙,一字一句地閱讀起來,隨著內容的深入,他的臉色也漸漸變得嚴肅起來,眉頭微蹙,眼神中透露出難以置信與深深的憂慮。

大殿內,原本因勝利而激昂的氣氛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悄然壓制,群臣也察覺到了異樣,紛紛安靜下來,目光不由自主地匯聚在朱標身上,靜待事態發展。

朱標輕撫過信紙的邊緣,指尖微微顫抖,他抬頭望向父皇,那雙眸子中既有對國家的責任感,也藏著幾分無奈與掙扎。

“父皇,”他沉聲開口,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迴盪,“國師宗彌的提議,確為長遠之計,可眼下大明正值百廢待興,國庫早已捉襟見肘。

若再大興土木,恐百姓負擔更重,民心不穩啊。”

說著,他緩緩踱步至殿心,目光掃過眾臣,每一位都面色凝重,彷彿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壓力。

朱元璋聞言,目光深邃地環視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