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要搞五年規劃(第1/4頁)
章節報錯
十一月下旬,因燕王世子朱高熾摔斷了腿,曾為遼東立下大功的譚廣嚇得要自殺。
遼王只好讓世子先在遼東養傷,先讓楊文陪著譚廣回北平,向燕王說明情況,免得燕王遷怒於譚廣。楊文這才依依不捨地回北平就任去了。
熱鬧過後,朱植把自己關在王府二十來天,整理思路,最終拿出一個遼東五年規劃草稿,然後又找張信、張石和曹楚材等人逐個徵求了意見,反覆論證修改,期間甚至寫信徵求了東北各路諸侯的意見。
後世倭寇覬覦東北時,有人曾經說過:“不到東北,不知東北之大。不到東北,不知東北之富。不到東北,不知東北之險。”
經過在遼東的近兩年考察,朱植現在對這三句話體會尤其深刻,甚至在派郭鎮到京城彙報工作時,讓他專門將這三句話送給了老朱。
東北之險不僅在於戰略地位險要,更在於東北的資源富甲天下。從前世的拓拔家族、慕榮家族、耶律家族、完顏家族,一直到後世的張氏父子,無不是從東北崛起發家的。甚至遠在東洋的倭寇更是以東北為跳板,全面侵略華夏。
天予不取,必遭天遣。
遼王覺得,無論朝堂政局如何變化,與其花時間和應天的太子一黨爭權奪利,還不如靜下心來關起門來搞建設,也不虛此次穿越這行。大不了就把遼東當成扶貧新陣地,把穿越當成扶貧新體驗。
這是他內心的平衡點,也是他振作精神的出發點。
想通這一切,他又是信心滿滿,幹勁十足。
快要過年的時候,遼王召集一干心腹骨幹,密集開會,陸陸續續宣佈了他的經營遼東第一個五年規劃。
東北沃野何止千里,地力之肥,為天下之冠。直到後世,浩瀚的東北大平原,仍是中華糧倉,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所在,幾乎家家戶戶的飯桌上擺的都是東北大米。
所以,遼王首先公佈的就是第一個五年規劃中的農業立遼規劃。
他召集鐵炫兄弟、張信、蹇義和黃湜等人開了個小會。
只聽他扇動兩瓣嘴皮子,開始長篇大論起來:
“今後五年,大遼東必須在人口上完全達到建省的目標,要確保登記在冊的民戶達到四十萬戶,二百萬人以上,開墾的耕地要達到四千萬畝以上。”
“撇開山東管轄的遼南各縣,現在大遼東各地移民加上實際執行屯田任務的軍戶,以及願意接受大明管理並登記在冊的蒙古、女真、錫伯各族,加起來還不到九萬戶,大約四十萬人;加上王府官員、王府三護衛官兵以及在懿州、黑山、錦州、盤山、凌海等地的駐軍及家眷,從事工商、採礦、製造、建築等人員,還不到四十六萬人,離達到單獨建省的戶籍人口要求還很遠。”
“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加強戶籍登記管理、鼓勵生育外,我想,還是要進行土地確權,實行分田到戶,搞家庭聯產承包,讓關內來的人不想走,更多的關內人還想來……”
大明以農立國,遼王推行五年計劃首先從農業開始,也最能讓人接受。
但是,他提出的一些概念,還是讓人有些不解。
“分田到戶?”
“家庭產承包?”
遼王剛提出這後世的兩個新概念,就把鐵炫、蹇義等幾位前世大儒給搞懵了。
張信這個合格的狗腿子馬上解釋:
“遼王的意思是,把先前在遼西、遼北一帶的軍屯田大約兩百萬畝農田全部以家庭為單位分給內地移民。那些雖暫時編入軍籍但實際上從未擔負作戰的軍戶,都改為民戶。”
“這些軍屯田產全都由官軍保護,而且有集中修建的水利設施,甚至用的是遼王府提供的耕牛和農具,屯墾十分安全,耕種十分便利,所有田地都按每戶四十至五十畝一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