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心劍和陸小青被編入搜尋隊,尋找可能的倖存者。其實人們都知道,發現倖存者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絕大多數人面對北莽軍的暴行都表現的憤怒非常。不過其中一些人憤怒的同時還十分不解。北莽軍為什麼要屠城,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兩國交戰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歷史上互相攻破對方京城的先例都有幾次。可屠城這還是頭一遭。

蘇心劍和陸小青憑藉職務之便先跑到他們曾經落腳的客棧,扒開廢墟尋到了那處地窖。讓人失望的是裡面是空的。不僅是人,連原先存在地窖為數不少的酒都不見了蹤影。想來是被守城軍取走了。

象徵性的搜尋只持續了半日,嶽先鋒就集結部隊沿官道往東,向方圓城方向而去。這倒是合了蘇心劍和陸小青的意,他倆原本就是想去那裡的。

嶽先鋒如此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們來土山城時為了達成襲擊的突然性沒走官道,而是自北面小路繞過來的。結果沒碰到北莽軍。而北莽軍如今的動向成謎。讓這支道緣軍難以決斷下一步的行動。

嶽先鋒的部隊自北面過來,所以北面絕對不是北莽軍的行動路線。從先前得到的情報判斷,北莽軍是自西面打過來的,撤回去的可能性也不大。剩下的大方向就是東方和南方了。

若北莽軍南下,自是可以深入道緣國腹地,擴大戰果。只不過土山城沒有大道直通南方。北莽軍幾十萬人,若走小路肯定多有不便。

剩下就是沿官道一路向東了。那邊正是方圓城。可方圓城距離道法宗的道場一丈山可是不遠。以前歷次兩國交兵時北莽國都是儘量避免滋擾方圓城的。這次是怎麼了,竟然敢無視道法宗的力量。

探馬回報說發現了大軍向東行進的痕跡,似乎證實了北莽軍確是東進了。不過那也有可能是北莽軍故意製造的假象。這一回的戰事相當殘酷,撒出去的探馬遊騎居然尋不到一個活人,自然也就無法問出北莽軍的動向了,這讓嶽先鋒有些頭痛。

半日的搜救象徵意義大過實際。說是讓這支道緣國的騎兵休整半日也許更準確些。嶽先鋒也利用這半日的時間仔細斟酌。最後還是決定東進。

嶽先鋒的部隊這次沒有急行軍。因為他們知道方圓城可不是如土山城那樣的小城,其城池高大堅固。城中及周邊的守軍更是有近五萬人。糧草軍械也儲備充足。若是一心固守待援,幾十萬北莽軍一時也奈何不了方圓城。

嶽先鋒想的是讓軍士們保持體力,然後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性狠狠的在北莽軍後方咬上幾口。也好給土山城的軍民們報仇。

結果當天傍晚有偵騎回報說前方十里,發現北莽軍斷路駐營。其營盤呈防禦狀,面對的正是他們這邊。

嶽先鋒是又欣喜又擔心。欣喜的是他的判斷沒錯,北莽軍其確實在東邊。擔心的是北莽軍似乎已經知道他們要來,早就紮好籬笆等著了。如此他們就失去了攻擊的突然性。

嶽先鋒命部隊就地紮營,與面前的北莽軍對峙。這個決定招致了很多將領的反對。要知道他們只有兩萬人,而北莽軍卻有幾十萬之眾。原本道緣軍全部都是騎兵,還有一定的機動優勢。可這就地紮營豈不是把騎兵僅剩的一點優勢拱手相讓了。

不過嶽先鋒也有他自己的道理,很明顯北莽軍已經預料到了他們的到來,所以才在此駐營擺出防守的架勢。可北莽軍應該並不清楚他們有多少人,不然早就抽調大軍衝過來圍剿了,何苦還玩固守呢。

此刻天色將晚,視線不佳。北莽軍一時還難以判斷道緣軍的兵力。可只要道緣軍一撤,北莽軍定然知道他們心虛,極有可能出兵追擊掩殺,到時他們可能要吃大虧。

若要立時發動攻擊,也並不現實。北莽軍早就做好的固守的架勢,再加這昏暗的天色,立時攻擊可能比後撤更容易露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