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還是閨女好(第1/2頁)
章節報錯
抬喪的抬法也是有講究的。
孫老爺子的棺材是柏木製成,約有五六百斤,是孫老爺子六十大壽時,幾個兒子和女兒湊錢請人打好的,一直在屋裡放著,老爺子平日裡沒事的時候還會進屋去摸一摸自個兒的棺材,嘴裡時常唸叨著沒有遺憾了。
抬喪也是門技術活,必須要走直路,而且在上山的路上,靈柩是萬萬不能落地的,說是棺材落地,不但會給主家帶來厄運和不幸,還會讓逝者魂魄受驚,影響投胎轉世,這是萬萬不可馬虎的,山路狹窄,早有幫忙的人拿著鐮刀鋤頭將路上的荊棘枯枝給清理乾淨。
萬事俱備,啟程的鞭炮一響,嗩吶一吹,圍鼓一敲,孝女們哭聲大作,恨不得撲到靈柩上。
喪夫頭一聲令下,大家跟著齊呼一聲“起”,靈柩就被眾人抬起來了,陳大舅在最前頭抬著棺,嘴裡頭還得大喊道,“時辰已到,打幡出殯!”
話音一落,孝子賢孫們的哭聲一下子就震天響了起來,孫家的子孫親戚紛紛扶著棺材站好,挨個挨個叫著孫老爺子,哇哇地就大哭了起來。
孫義舟紅著眼眶,替哭得沒有力氣的孫老頭將手中的瓦盆用力地往靈柩前頭一摔,隨即端著香爐、孫老頭抱著靈牌,同舉著經幡的道士走在了最前頭,嗩吶聲響起,大家便跟隨著棺材一路往後山去,一路哭聲震天地撒著紙錢,拈香隨後。
十六抬的棺材著實不輕,一起送葬的老少都要搭手幫忙,抬的抬,扶的扶,換的換,到山腳時,還得用纖繩在前頭拉,幾乎是家家戶戶的男人都會來幫忙,一束束火把,照清上山的路。
抬棺可不是能逞強的事兒,若是喪夫抬不動了,只需大喊一聲,隨即就會有人來替他,等孫老爺子的靈柩抬上後山,喪夫都換了三波人。
靈柩在山上停放好,林氏作為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陳靜嫻也跟著婆婆作揖拜禮,然後學著她婆婆捧了把黃土,用樹葉抱住,放在懷裡包著,只等著下葬後回家裡把黃土撒到牲畜院和床下,然後還得跑到灶房裡頭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
據她婆婆說,這樣能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陳靜嫻老老實實跟著做完這些,就扶著婆婆站到了一旁。
墓坑裡頭落了枯枝敗葉,需要重新打理乾淨,還得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的上龕內,再掃去腳印,就由喪夫們拽著紼,將棺材徐徐放入挖好的墳墓中,四平八穩之後,就困到孝子賢孫們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做\"添土\"。
靈柩下去之後,孝子賢孫們添完土,便輪到幫忙的人們拿著鏟子上剷土掩棺,並堆土成墳堆,再由孝子賢孫們將石塊壘在墳堆上,再由喪夫將碑抬過來立上。
孫老頭帶著妻子兒女們燒香點燭燒紙錢,又殺了只雄雞,用其血繞墳墓三圈,鄭重地對著墳墓磕頭祭拜後,下葬儀式才算差不多結束。
陳靜嫻稀裡糊塗地跟著丈夫公婆繞墓轉三圈,忙活了大半旬,早已累得不行,孫義舟自然是看出了妻子的疲累,索性過去扶住她,陳靜嫻下意識就想回頭望,孫義舟趕緊攬住妻子的肩膀,低頭湊近妻子的耳朵小聲道。
“卿卿,莫回頭,若是回頭,祖父會捨不得離開……”
陳靜嫻的耳朵被丈夫的呼吸燙到下意識就縮脖子,但也明白了他的用意,連忙將頭低下,扶住丈夫的胳膊,深一腳淺一腳地跟著下山。
等陳大舅幾人吃完答謝酒回來時已經是深夜,娃娃們早已熟睡,毛毛聽到熟悉的腳步聲,也只是嚶嚀兩聲便重新捲了尾巴圍住自己倆崽崽,也進入了夢鄉。
因著衛氏快生產了,有忌諱,陳二舅今日便未去幫忙抬棺,只是幫忙舉了火把,還鏟了幾剷土。
陳二舅去灶房打了熱水洗了個腳,這才帶著寒意回了房,正好碰上衛氏的